在查辦鐘啟章鉅額債務案的過程中,除了要盯緊鐘本人是否存在權錢交易、利益輸送等問題外,也要徹查那些沉默的債權人。
據新華社電,近期,廣東惠東縣科級幹部鐘啟章負債10多億元攜家族十幾人“失聯”。初步調查,鐘案涉及債權人82人,債務總額超過14億元,不過,事發後到縣公安局報案的債權人僅有31人,還不到一半。據披露,之所以如此,部分是因為債權人中有不少是當地公職人員,一名債權人告訴記者,惠東縣有官員借給鐘啟章的錢有1000多萬元,“按工資他們哪可能有那麼多錢?”
一個小小的科級幹部,居然吸納了高達10多億元的民間資金,涉足包括房地産、娛樂、外貿在內的多個産業,且多年來無人過問、處於監管的真空狀態,實在令人震驚。
更令人稱奇的還在於,鍾家既已“失聯”,那些明明借出大筆資金的公職人員,卻反常地低調而沉默,他們為何不敢報案、不敢主張自己的權利?
按常理講,借出去的錢出問題了,債務人聯繫不上了,那債權人肯定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會窮盡一切途徑減少損失。或許這些債權人已經找“途徑”了,但這裡所説的“途徑”並不包括報案。很簡單,因為債權人公職人員的身份,錢的來源恐怕見不了光。
這些公職人員用於放債的大筆資金從何而來?如果屬於自有資金,則按工資推算,哪可能有那麼多錢?而如果説是經商所得,則公務員不得經商辦企業乃是明確的禁令,明擺著違規。
也因此,在查辦鐘啟章鉅額債務案的過程中,除了要盯緊鐘本人是否存在權錢交易、利益輸送等問題外,也要徹查那些沉默的債權人。比如,這部分債權人的真實身份如何?其鉅額資金的來源為何?其間是否存在違規經商、挪用公款、貪污賄賂等種種違紀違法情形?這些情況理應有一個明晰的説法,給社會公眾一個交代,不能因為不報案就不去查。
畢竟,任何一個謎團的背後,都可能隱伏著某種值得深挖的腐敗線索,都有可能存在權力與市場的不當關聯。鉅額資金的暗流涌動,不僅可能波及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也可能會影響到當地政治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
實際上,近年來,不少地方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官員參與借貸事件。據人民網報道,2013年,浙江溫州龍灣區民政局一名池姓退休副局長,在任期間陸續借給一位陳姓企業主8000多萬元,因陳某拖欠未還,池某還將其告上法庭並贏得訴訟。而至今其資金來源則並無任何權威説法。
類似的情形並不鮮見,江蘇、河北等地也曾曝出公務人員借出高利貸的案件。但遺憾的是,類似案件很少就官員的資金來源進行調查並公佈。
頻頻發生的官員參與民間借貸案,其所透支的並不是那些官員個人的“信用”與“魅力”,而是公權力的權威與公信力。因此,不能因為債權人沉默就不去深入調查,有關部門應該順藤摸瓜,搞清債權人的身份,查清個中的利益關聯,給社會公眾一個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