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日本電飯煲,無需憤怒

時間:2015-03-02 09:56   來源:新京報

  有人説,中國的目光,不應在這些小東西上,而在於軍艦、航母、登月等等,但是,這些東西都是不計成本生産出來的。某種程度上看,隨身聽、電飯煲等這類常用品反映了更大的技術基礎與底蘊,其背後是國家産業鏈的整體實力。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春節期間有多達45萬中國遊客赴日消費,購物消費近60億人民幣。除了電飯煲等傳統熱門商品依然暢銷,溫水洗凈馬桶蓋成為今年的一大購物熱門。日本當地媒體稱,“馬桶蓋幾乎處於斷貨狀態”。

  日本馬桶蓋有特定消費群體

  春節前,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一篇文章《去日本買只馬桶蓋》在網上熱傳。這篇文章描述了他所觀察到的“中國人在日本免稅商場的購物盛況”。

  電子化、智慧化、帶熱水沖洗,烘乾功能的馬桶蓋,從其本身價格與功能的對比來講,其效用的邊際提升並不高。所謂邊際提升,簡單地説,就是花了多少錢,帶來多少好處之間的一個比較。顯然,比起從公共衛生間,到獨立衛生間,再到蹲式便器,到抽水馬桶,最後到智慧馬桶蓋,相對而言,最後一個環節是最可有可無的。也正因為如此,並不是每一個有購買能力的人都會去買智慧馬桶蓋。反過來説,同等的錢帶來的提升效用最小。這就意味著,智慧馬桶蓋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升級産品。

  那麼,能夠購買這個産品的消費者,都屬於中産階級,甚至上中産階級。這個階級有餘錢,也有閒暇。加之網路的發展,微博、朋友圈的炫耀作用,都會極大地刺激這個群體的購買慾望。更何況,根據日本企業的説法,雖然馬桶蓋是中國出口到日本,但其生産標準完全依據日本的相關標準,加之更低的消費稅收,在日本購買可謂物美價廉。所以,出現日本遊時搶購智慧馬桶的現象,也就並不奇怪了。

  正視産業鏈差距即可

  不過,歸根結底,中國人在日本瘋搶電飯煲、馬桶蓋,還是因為這些産品的性能優勢。雖然有媒體發現,受到去日本旅遊的中國遊客歡迎的一款智慧馬桶蓋,是中國寧波生産的,不過,馬桶蓋雖然在寧波生産,但仍然是出於日本技術。

  在《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中,這種技術差距表露得更加明白。吳曉波援引了生産電飯煲的美的公司的工程師的話:“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真的不錯,有時候我們去日本,領導也會悄悄地讓我們拎一兩隻回來。”而其原因則在於材質上的問題,而美的“現在還沒有找到辦法。”

  這些看似簡單的産品其實並不簡單。塑膠件的緊密,背後是注塑技術;判斷水溫與氣壓,機器的智慧要依靠感測器與軟體;而耐用性則與材料、熱處理等相關;這些環節都搞好了,最後還要依靠裝配線上工人的技能與責任心。而且,既然是商品化生産,從研發到生産到裝配,還得在一定成本之下,所以,一個電飯煲,一個馬桶蓋背後,是國家産業鏈的整體實力。

  以前讀大學的時候,愛華、新力的隨身聽非常流行,便宜的300多,貴的一千多。中國自己的品牌則明顯要粗笨一些。日本産品的優勢之一在於機械部分,後來,正是因為MP3不需要精密的機械部分,才為中國製造的MP3取代隨身聽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優勢。

  那麼,當年的中國能否製造出那麼小巧的隨身聽呢?也許可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基於産業鏈的差距,良品率、加工方式、返修率等可以預見的問題,必然造成價格遠遠高於日本人生産的。

  有人説,中國的目光,不應在這些小東西上,而在於軍艦、航母、登月等等,但是,這些東西都是不計成本生産出來的。如果樂觀地説,各有各的優勢,如果更加保守一些,某種程度上看,隨身聽、電飯煲反映了更大的技術基礎與底蘊。所以,説日本電飯煲好,並不奇怪,應該正視,無需憤怒。

  應該看到,中國正在飛速發展,生産技術也不斷追趕,30年改革開放,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打造出來的世界工廠,聲名在外,也名副其實。比如,松下把馬桶蓋放在寧波生産,除了中國低廉的成本,成熟的産業聚集,也是重要因素。但是,與此同時,迅速與國外縮小的差距,也意味著依靠國外轉移技術提升生産效率與競爭力的方式不再可行,唯有技術創新,才是中國製造業的唯一生路。(劉遠舉)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