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制”為優質公共資源均衡化托底

時間:2015-02-27 10:16   來源:廣州日報

  南京市政府辦公廳新近出臺《關於控制老城範圍內學校醫院合理規模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首次動用問責制度,嚴禁老城範圍內學校、醫院原地擴建,引導教育、醫療優質資源向郊區和新區遷移,以帶動人口疏散,加快老城功能疏散。(2月26日《新華日報》)

  這是南京首次用紅頭文件形式,對學校、醫院在老城原地擴建進行剛性約束,態度之堅決可見一斑。

  從南京這座古城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老城區學校醫院擴建也是到了非禁不可的地步。老城區人口密集,不足全市4%面積的四個老城區,卻常住了全市四成以上人口,真是堵得不行、病得不輕。城市要發展,“堵成一鍋粥”可不行,必須引導扎堆于老城的人口往新城、郊區或開發區前移。

  可話説回來,對於任何一個普通市民而言,生活設施便利、公共配給充足、各項服務完善的老城區,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年輕人,恨不得削尖腦袋擠進去,現在提出人口要往新城、郊區轉移,談何容易。其實不只是南京,老城“負荷過重”的問題在國內不少城市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人口密集區域的公共交通設施裏,“前胸貼後背”早已成為常態。

  追根溯源,老城區擁擠不堪,很大程度因優質公共資源過於聚集。南京的鼓樓區“坐擁”了市內大部分高品質和高級別醫院,擁有全市近三成床位,公立醫院扎堆,想分流病人都難;四個老城區也匯集了南京大部分的優質中小學校,尤其是優質公立學校的集聚,讓“一切為了孩子”的父母砸鍋賣鐵也要往裏擠。南京如此,其他城市也大致相當,譬如武漢的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也基本集中在武昌和漢口的幾個區,人、財、物也趕趟一般往這些地方集聚。包括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都存在資源過於集中在老城區的老毛病。

  其實,嚴禁老城範圍內學校、醫院原地擴建,南京並沒有飲得“頭啖湯”。早在南京之前,北京、廣州和武漢都提出過類似思路。如武漢提出中心城區不再新建大型公立醫院;北京“十二五”嚴格控制中心城區大型綜合醫院新建和擴建,中心城區三級醫院將不再增加床位;廣州主城區不再建大中型醫院,等等。今年1月,廣東更是提出“除縣級醫院外,原則上不再審批新建、擴建公立醫院”,為優質醫療資源遷出老城區、下沉到基層提供了政策指引。

  優質公共資源均衡化,方向顯然是好的,但能不能執行卻要打個問號。“禁擴建”的思路,國內個別城市早在2006年就曾提出過,但在利益驅動下,在個別審批部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縱容下,一些學校、醫院把“禁擴建”命令當耳邊風,不斷擴大建設規模和提高建設標準。即便遭到舉報,一些學校或醫院依然在擴建上“我行我素”,説到底還是缺乏追責制度,違規動作不見懲罰,違規項目未見清理,擴建之風自然也就“吹又生”了。

  所以,《意見》明確提出的“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讓南京在“禁擴建”之路上走得比其他城市都要遠。不管是通報批評,暫停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等級評審等審批和財政資金安排,還是追究相關單位和相關審批部門主要負責人的責任,都比之前只見思路未見懲戒來得有效。“責任追究制”倘能真刀實槍執行,那些打著擴建算盤的公立學校和醫院,那些習慣了“放任不管”的審批部門,不可能不忌憚。

  優質公共資源均衡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那些受老城擁擠之苦的城市,應借鑒南京的做法,出臺“問責制”,為優質公共資源均衡化托底。只有把懲戒之劍懸在頭頂,“禁擴建”才有執行的可能,環境優美、佈局完整的新型之城才可期待!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