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召開160個學術會議,收取醫藥企業贊助8.2億元——審計署6月公佈的對中華醫學會的審計報告,曾引起社會關注。然而,3個多月過去,卻一直沒有中華醫學會的任何整改消息,留下一連串疑問待解:鉅額贊助費到底去哪兒了?藥企贊助對學術會及參會者有何影響?中華醫學會有無在藥企與醫院醫生間充當“掮客”?(新華網10月13日)
中華醫學會3個月説不清8.2億元贊助費去向,可以想見公眾的感受和反應。誠然,企業參與贊助醫學會議是國際慣例,公開標注不同等級贊助商資格也不足為奇。而且,並非所有學術會議都是吃喝玩樂的幌子,有一種確實是學術會議,學術推廣在醫藥行業的確很重要。在國內醫學圈子裏,中華醫學會匯聚著全國最好醫院的最好醫生,藥企蜂擁而至,其贊助費收入動輒上億元,實屬正常。
因此,關鍵問題不是一年收取8.2億元贊助費,而是這些錢有沒有中飽私囊的可能。作為一家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的行業組織,中華醫學會這麼多年一直在收贊助費,卻從未對外公開過收支賬目。根據一般的公眾體驗,越是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自然越是擁有腐敗霉變的可能。在很多人心中,中華醫學會大概是另一個中華牙防組——這樣的武斷評價,固然不盡公允,但中華醫學會3個多月説不清贊助費去向,實屬不該。
被審計署點名後,“已經整改”或者“正在整改”的回復很常見。中華醫學會大概也沒想到,3個月後還會被新華社點名拎出來質疑整改情況。其實,何止中華醫學會3個月沒有整改資訊值得質疑,所有那些“已經整改”、“正在整改”的籠統資訊,都值得推敲——那些“年年審年年犯”的“保留節目”,皆是此類整改的“成果”。所以,中華醫學會3個多月沒有整改資訊,不是個別現象。
既然審計部門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就沒有不“深挖”的理由。中華醫學會的贊助費去向,本就不該成謎。審計部門將中華醫學會接受企業贊助的數據公之於眾之外,更該告訴公眾贊助費是否合理運用到公益事業之中。除了審計部門有義務“幫助”中華醫學會説清贊助費的去向之外,中華醫學會的相關主管單位和管理部門,同樣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
所謂自行整改,本就公信力不足。比起中華醫學會的自行整改和主動公開,公眾更希望看到監管部門的及時介入和公開資訊。中華醫學會的贊助費被輿論稱為“灰色生意經”,這個“灰色”地帶本不該存在。一方面,作為公益性行業組織,應該具有公開資訊規避猜忌與杜絕腐敗的自覺意識,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更應注重對行業組織資訊公開的制度約束,切實承擔監管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