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富士康重慶廠區爆發了一場勞資糾紛。大量工人在工業園區大門前,打著“我們不做機器人,我們要吃飯養家”的紅色標語。“這些工人上週三開始罷工,主要因為惠普訂單數量減少後,富士康減少了工人的加班時間。”富士康通過不斷的IE(工業工程)優化,使員工成為精準化操作的“機器人”,通過提高效率來減少加班時長,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對於有些員工來説,減少加班等於減少工資。(10月13日新華網)
除了工作狂,加班對大部分人來説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工人與資方談判,不是爭取增加工資,就是爭取減少工作時間,鮮有要求加班的。可是,富士康就是發生了這樣的怪事。這已經不是富士康第一次發生怪事。2010年發生的“連環跳樓”事件,至今讓很多人費解。富士康這個全球著名的代工工廠,這個全球頂尖的電子産品生産基地,留給人太多神秘而離奇的色彩,而製造這色彩的就是富士康代工之路的困境和流水線工人的辛酸。
成就富士康的是廉價勞動力。作為一個專業的代工企業,廉價勞動力是富士康最根本,最核心的競爭力。沒有廉價勞動力,富士康不會發展到今天,也不會走向輝煌的明天。從沿海到內陸,富士康的每一次轉移都是為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然而,富士康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提高,廉價的勞動力已經難覓蹤跡。
為了消化勞動力成本,富士康要麼延長勞動時間,讓員工長時間加班,要麼提高勞動強度,讓員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製造更多的産量。前者的可怕在於讓工人成為機器的零件,對工人心理和生理的進行雙重摧殘。“連環跳樓”事件已經讓富士康對“加班”變得異常謹慎。選擇後者,意味著工人實際工資的降低。因為沒有加班,就沒有生産足夠的産量。對於按件取酬的工人來説,工資降低是必然的,由此引發了勞資糾紛。
或曰,訂單不足也是工人工作時間減少的重要原因。對,但是為什麼會出現訂單不足呢?如果不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如果富士康能提供更低的生産成本,富士康的訂單會出現不足嗎?富士康困境在於提高供貨價格,訂單減少,供貨價格不變,自己又無力消化勞動力成本上漲。流水線工人的辛酸在於加班是自虐,不加班是自殘。無論富士康與工人達成什麼樣的和解,沒有供貨價格的提高,沒有加工環節利潤的增長,最終勞資雙方還會發生糾紛。
依靠廉價勞動力的代工時代已經過去。面對未來,富士康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