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0月11日拍攝的北京國貿大廈。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近年來,華北地區年年遭遇霧霾侵襲,今年來得尤其早,“十一”剛過,霧霾來勢洶洶,讓華北大部分地區再度遭遇“心肺之患”。每逢此時,環保部門就成了眾矢之的。然而,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多位環保局長都曾“大倒苦水”,他們認為在當前環保機制下難以根治霧霾,因為造成霧霾的污染源“環保局長”根本管不了。
霧霾問題始終難以解決,作為主管環境污染治理的環保部門難辭其咎,但這並非只是他們的責任。霧霾天氣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比如污染企業廢氣排放超標、汽車尾氣越來越多、居民大量焚燒秸稈等。多年來,地方發展“唯GDP論英雄”,以污染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東部沿海某省一位環保局長曾説,只要市(縣)主要領導“不點頭”,像“三高”企業這樣的污染源,環保局管不了、治不了、關不了。因為這些企業能繳納高額稅收,這才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環保這樣的“次要”工作要為增稅這樣的“主要”工作“讓路”。並且,只要這些“三高”企業合法“落了地”,按照當前法律法規,環保部門沒有權力關停它們,只能以公函的形式請求當地政府配合。另外,在一些地方,基層環保執法人員以權謀私現象比較嚴重,3000元、5000元的紅包隨手就收,甚至彼此之間互不避諱幫忙代收轉交,對“進貢”的污染企業大開方便之門,助其辦理審批手續,甚至通過偽造送檢樣品等方式“洗白”污染企業。
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以GDP論英雄”帶來的破壞環境弊端,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擺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GDP的構成和品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破除經濟發展觀念上的誤區提供了理論基礎。下一步,重構官員和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淡化GDP考核,加大綠色GDP、EVA(經濟增加值)、國民幸福指數等考核指標的權重將是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於基層執法人員的違法行為,一方面,要織密編牢制度的籠子,減少其自由裁量權;另一方面,通過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以及建立完善舉報渠道等方式,加大社會對其工作的監督力度。
就北京本次的霧霾天而言,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廖曉農稱,無風、高濕、秸稈焚燒是今秋霧霾“提早報到”的主要原因。此外,專家認為“秸稈焚燒”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筆者曾親歷焚燒秸稈的“壯觀”景象,城市上空被煙霧籠罩,歷數日而不散,空氣中瀰漫著焦糊的氣味,很是難聞。很多南方空氣品質較好的城市,遇“秸稈焚燒”,空氣品質也會一夜之間從良變成嚴重污染。國家早已三令五申嚴禁焚燒秸稈,每年出臺的禁燒秸稈的“辦法”和“規定”也不少,但始終收效甚微。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尚不完善,市場運作力度不夠,應用也很不廣泛。大量秸稈堆在田裏,沒人來收,農民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只好一把火燒掉。其實,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在發達國家已經很成熟,既可以變成肥料、也能用來發電或者當燃料用。我國在很多領域已經擁有了世界領先的技術,為何卻始終拿這小小的秸稈沒有辦法?是缺乏相關的技術積累,還是投入力量和經費不足?這值得有關部門思考。
霧霾問題難以解決,還和我們每個普通民眾有關。當霧霾天來襲,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是否做到了上班採取“一公里步行,三公里騎車,五公里公交車”的科學綠色出行原則。空氣受到污染,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但每個人也都應該為此負上責任。推動空氣污染治理,不僅需要政府、官員和企業的努力,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參與其中,身體力行。(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