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青奧會將於8月28日閉幕,這也意味著南京將正式進入後青奧時代。 青奧前夕,南京重回水晶天,藍天白雲美景怡人,不少市民在微信朋友圈曬起了天空中的“棉花糖”;青奧會期間,雖然多陰雨,但空氣品質得到顯著改善,八月以來,南京一躍成為全省空氣最清潔的城市。
然而,隨著青奧會的閉幕,一場全城參與的青春狂歡之後,很多南京市民開始憂心忡忡:“藍天白雲”也會隨著青奧會的結束“嘎然而止”,灰霾天將捲土重來,籠罩南京城。
這樣的民意焦慮不是沒有由來:為迎青奧大考,環保上升為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青奧期間各種環境監管是最嚴厲的、不計成本的,但賽事結束後,監管會相對放鬆;各種應急舉措,如工地停工、污染企業停産、區域聯防措施等,青奧結束後也會“壽終正寢”。因此種種,青奧之後,南京的空氣環境品質出現反彈似乎在所難免。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青奧會期間對城市空氣和環境品質的成功治理,無疑能讓我們更加重視城市的常態管控,更加重視與周邊區域合作治理污染,更加深刻體會到百姓對藍天白雲、綠色生活的期盼。
青奧會期間的應急空氣保障體系,就像一次難得的一大型社會試驗,政府、市民、科研部門都親眼目睹,只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採取哪些舉措,空氣品質就能達到預期目標。近期南京空氣品質和整體環境符合國際賽事標準,不僅兌現了“綠色青奧”的承諾,也為今後的城市環境治理提供了可貴的“實驗”數據。
後青奧時代,南京應更多地以“藍天白雲”來紓解百姓對環保問題的焦慮情緒。在各種應急措施全體解散後,守住“水晶天”,需要更多的治本之策。
在城市揚塵、工業污染控制和大氣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嚴格常態管控,自然是老百姓最希望看到。應借鑒青奧會環境的治理經驗,深入研究青奧保障期間的各項數據,分析規律,在今後的大氣污染治理中,更注重“南京特色”。一方面注重調整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嚴控煤炭消耗總量和污染排放強度,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另一方面對污染源綜合治理不放鬆,更加注重整治環境違法、違規行為,重典重罰。鐵腕治污,強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然而,對後青奧時代的環保期待,不是光靠環保部門的獨家手腕便能實現的。環保部門應和科技部門聯手協同,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深入研究南京及周邊地區空氣污染成因,建設空氣品質改善、空氣品質管理等技術體系。環保生態建設,向科技要藍天,應是更明智的選擇。(繆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