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腐敗”的根仍在絕對權力

時間:2014-06-30 14:36   來源:京華時報

  媒體調查梳理髮現,最近頻頻落馬的官員腐敗案件多有“家族腐敗”的共同特徵,往往一人當官全家受益,一人落馬牽出全家。這種“家族腐敗”方式愈發隱蔽,危害巨大。不少專家認為,應建立健全並真正落實防止利益衝突制度,以根治家族腐敗。

  “家族腐敗”並非新鮮詞,這一腐敗形式也並非近來才有。有的官員腐敗,連帶著“坑爹”;有的官員腐敗,牽出“貪內助”;還有的官員腐敗,是“上陣親兄弟”。腐敗群體不但有家庭成員,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擴散到了非血緣關係,比如戰友、同事、師生、朋友、情人等等。

  為因應腐敗主體和腐敗行為的新發展,準確適用法律打擊腐敗,最高法和最高檢曾于2007年聯合發佈《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在司法適用上第一次明確了“特定關係人”係指“與國家工作人員有近親屬、情婦(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關係的人”。以此觀之,貪腐官員若想以“不知情”為由,規避由家庭成員或其他特定關係人經手的腐敗行為所産生的法律責任,只是一廂情願。

  總結出腐敗的特徵,準確描述屬於一個時代的腐敗現象,無疑是重要的。它可以讓法制和司法因時而變、拾遺補缺,不致因法律的漏洞而讓腐敗分子成為漏網之魚。但類似“家族腐敗”這樣的總結,只是描述現象,並未觸及腐敗的本質。家庭成員也好,二奶三奶也罷,這些特定關係人為什麼擁有能夠腐敗的“法力”?當然還是因為腐敗官員擁有不受制約的權力——如果官員的權力是已經被關進籠子裏的權力,特定關係人縱有再多花樣,又能起什麼風浪呢?

  官場還有個不新鮮的詞,叫“人走茶涼”。實質就是“權走茶涼”。利益總是追逐權力不放。追逐貪腐官員的家庭成員或其他特定關係人,就是追逐權力。所以説,反“家族腐敗”和反腐敗的本質是一樣的:都要從規範權力開始,到規範住權力結束。

  但總有些單位,放著反腐敗的核心議題不努力,愛在邊緣處甚至越界去推陳出新。比如説,對官員夫人進行廉政教育,請官員家的小朋友“小眼盯大眼”等等。中國固然還是個以家庭為基本社會細胞的傳統社會,但隨著社會現代化的推進,家庭成員相互之間的獨立性也在不斷增強,對官員的家庭成員予以基本的個體尊重,也是法治社會的底線。

  現象是本質的反映,對現象的研究,應立足於對本質的挖掘。否則,現象就僅僅是表像。腐敗行為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段、不同行業,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實屬正常。“家族腐敗”之外,還有“情婦腐敗”“59現象”“貪官出身多貧寒現象”等等。腐敗行為在哪兒表現出來,就在哪兒進行封堵或教育,這是典型的簡單思維。抓不住“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一實質,而只會教育官員的夫人孩子,難保官員夫人不反問:你們教育我有什麼用?有本事你們把他的小三們集中起來學習反腐敗呀!(王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