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牌”與“飛鴿牌”

時間:2014-06-16 16:12   來源:人民日報

  “永久牌”與“飛鴿牌”,曾是中國兩款自行車的名稱,後來被人們用來形象地比喻本地人才與外地人才。這兩類人才由於其成長環境、生活閱歷等差異,反映在處理事情的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上,有時難免有所不同,甚至産生摩擦,導致“招來女婿,氣走兒子”等局面。那麼,如何用好這兩類人才?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説,有兩類人要重視:一是本土“永久牌”,他們熱愛故土,工作熱情高,要幫助他們提高素質、能力,開闊眼界,更好造福桑梓;另一類是流動“飛鴿牌”,交流到當地任職,他們要多磨練多接地氣,掌握真本事。這對於一些地方的人才使用,大有裨益。

  古詩言: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在寓言《西鄰五子》中,西鄰公根據五個孩子的不同情況安排不同工作,樸實無華者務農,機智敏捷者經商,瞎眼的卜卦,駝背的搓麻,跛腳的紡紗。如此安排,可謂恰到好處,各得其所。對於幹部來説,不論是“永久牌”還是“飛鴿牌”,都有各自的優勢。帶著欣賞的眼光,多看他們身上的可貴處、可用處,多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就能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在實踐的鍛鍊中成熟成長起來。

  “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對於成長中的人才,不論是“永久牌”還是“飛鴿牌”,都難免有明顯的弱點和短處。恰如列寧所説的,“人們的缺點多半是同人們的優點相聯繫的。”作為領導者,對於他們的弱點和短處,既不能産生“恨鐵不成鋼”的急躁情緒,也不能持有等待觀望的放任態度,而是要以真誠和熱忱,具體地幫助他們克服弱點、補齊短板。當年,毛岸英從蘇聯留學回國後,毛澤東送他幾件帶補丁的衣服,讓他到農村學習,做勞動者,上“勞動大學”。這種在基層和實踐中鍛造成才的方法,是幹部補齊短板的必要之舉。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為了保持幹部隊伍的生機與活力,促進幹部多地區、多崗位鍛鍊,幹部交流已成常態。處理好“永久牌”和“飛鴿牌”之間的關係,讓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取長補短、各顯其能,考驗各級領導者識人用人的智慧,更是對黨性、胸懷和作風的檢驗。古人云:“凡將,理官也,萬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無私于一人,故萬物至而制之,萬物至而命之。”無論對於哪類幹部,都應出於公心、無私選才,感情上不分親疏,使用上不分彼此,既突破“孩子是自己的好”的門戶之見,又不囿于“外來和尚會唸經”的片面認識,真正體現量才錄用、人盡其才,使他們在幹事創業中演繹出人生的精彩。

  人才為政事之本,黨以才興,國以才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讓“永久牌”人才幹得起勁,讓“飛鴿牌”人才留得安心,我們的事業必定蓬勃而長青。(向迎佳)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