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債主”彰顯人性溫暖

時間:2014-04-29 10:28   來源:長沙晚報

   借出去50萬元,收回來卻只有13萬元,這不收利息也就算了,怎麼連本金都縮水了呢?原來,債主到府要債,才發現昔日借錢的老夥計老邱已經撒手人寰,只剩下孤兒寡母,頓生惻隱之心,主動減免了37萬餘元債務。在廣東韶關市樂昌法院的調解下,一起案件有了一個溫暖的結局。(4月28日《新快報》)

   不論是在傳統的道德規範中,還是在現代的契約精神裏,欠債還錢都具有正當性。然而,面對一個不幸的家庭,“良心債主”從悲憫和寬容的角度出發,主動減免了債務。人性的閃光,不僅沒有損傷契約精神,反而讓社會生活更加溫暖,讓人與人之間在利益關係之外,多了一些人情味。

   從法律上看,這對孤兒寡母作為老邱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理應承擔債務償還責任。這邊廂,是一視同仁、不講情面的制度;那邊廂,是扶危濟困、體恤弱小的人性,究竟應該何去何從?面對到府催債的債主,邱太太並沒有以“人死債消”為藉口進行逃避,而是從誠信意識出發選擇“認賬”。債主感動於邱太太的擔當,對其家中遭遇的變故也十分同情,最終只收回了13萬元欠款應急。

   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以史料為基礎,對山西商人的信義精神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一個店欠了另一個店千元現洋後實在無力償還,借出店為了照顧借入店的自尊心,就讓它象徵性地還了一把斧頭、一個籮筐,哈哈一笑也算了事。

   大智若愚,大道若樸。在“制度至上”大行其道的今天,那些樸素的人性,通常被遺忘、被忽視。邱太太對債務的擔當,“良心債主”對債務人遭遇的同情,都讓我們見識了人性的閃光。由此觀之,公共生活的盡善盡美,既需要基礎秩序的恢復與重建,也離不開人性的支撐。人性力量的回歸與增強,才會讓公共生活回暖與增溫。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説,“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公民”。只有當個體的人性價值得到充分的重視,公共秩序和社會文明才會得到堅固的支撐。在規則與權利意識深入人心的當下,“良心債主”在制度和人性之間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讓人感動不已的決定,實現了制度和人性的平衡。從這個角度上説,這起案件不僅是債主和債務人家屬誠信互動的過程,也是制度和人性相容並包的過程,讓我們見識了法律的溫情和人性的良善。(楊朝清)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