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公開就要“讓群眾看明白、能監督”。一是要進一步細化,二是對公眾有疑問的項目,有關部門要及時釋疑。
3月17日,北京98個市級單位曬預算和“三公”。市民對政府花多少錢、錢花在哪,整體上有了一定判斷,但對一些具體項目,還是心存疑慮。
比如,北京市衛生局的“全市家庭統一滅蟑”年度預算達3310萬,旅遊委的“2015新年倒計時暨旅遊推廣活動”預算為955萬元,農業局的“北京金魚錦鯉大賽”預算為108萬元……此外,多個部門都公佈了幾十萬不等的輿情監測預算。
這些項目,乍一看確實有些奇怪。“新年倒計時”和“錦鯉大賽”,是否需要政府專門投入去搞,交給民間或市場是不是也一樣能達到效果?輿情監測固然必要,但是否有必要花這麼多?“家庭統一滅蟑”倒是惠民工程,但一年要花3310萬,這些錢具體花在了哪?這些疑問引出了兩個層面的問題。
其一,是公開的細化程度仍存欠缺。財政支出預算科目,一般分為“類”、“款”、“項”、“目”四個級別。北京目前公佈到“項”,詳細程度在全國已屬於領先位置,值得充分肯定。不過,行百里者半九十,公開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市民充分看懂。現在市民不知道這些“項”的錢怎麼花,就是因看不到更具體的“目”。因而,預算公開的步伐不能停,要儘快向更“目”邁進。
其二,對於公開的預算,能否建立一種質詢和答覆機制。政府之所以要公開,就是為了方便監督,對於這些市民心存疑惑的項目,相關部門首先有義務詳加解釋。過去兩年預算公開之後,一些受關注或遭質疑較多的項目,有些部門回應了,有些則沉默是金。如果公開的只是一組數字,而不能有所解釋,那花得是否合理,民眾就無從判斷,更不必説督促相關部門整改。
尤其是在預算公開程度還未達理想化的現實下,建立一個常態化、制度化的答詢制度,更有必要。比如,可以規定,對於輿論質疑較多的項目,相關部門在規定時間內,給予解釋説明。如果花得合情合理,民眾自然會理解;但若是確實花得有問題,那相關預算就應該及時進行調整。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讓群眾看明白、能監督”。這幾年很多地方在探索預算公開,有些支出項目受質疑,可説是一個普遍現象,遠不止北京的“滅蟑費”“錦鯉大賽”等。所以,如能出臺這樣的答覆機制,也會具備普遍適用價值。
當然,在沒有這樣的制度之前,被質疑的相關部門,也應回應輿論關切。花的是納稅人的錢,也有義務向納稅人説個明白。透明是維護部門形象和公信的基本要求,如果花得合情合理,就應坦蕩應對。期待相關制度儘早出臺的同時,也希望看到那些被質疑的部門,能展現誠意,主動回應。(敬一山 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