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廣東衛視主持人王牧笛陪女友去打點滴,因為護士連打四針才找準血管,他發微博稱“我也想拿刀砍人”。當晚,王牧笛刪除微博並公開道歉,但這則微博還是引發了巨大風波。22日中國醫師協會公開譴責,要求廣東衛視“責令其下課”。此後,王牧笛再次發微博道歉,並希望醫患雙方能多些理解和溝通。
近年來,醫患矛盾往往以極端暴力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就在上周,從黑龍江齊齊哈爾,到河北易縣、浙江杭州,先後發生三起患者毆打傷害醫生案,其中一名被打醫生死亡。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公眾人物的電視臺主持人,以實名認證的微博發表情緒化和粗俗化的“想砍人”言論,顯然是極其不妥的。一者,無異於在為醫患之間的暴戾之氣推波助瀾,有失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擔當;二者,在具有機構屬性的實名認證微博上發泄不滿,有違新聞從業人員微博發佈的規範;三者,也是對醫護人員的不尊重。
但是,他及時刪除了微博,並先後兩次道歉爭取原諒和溝通。事件本應該由此峰迴路轉,回到是非對錯以及如何理性糾錯的討論上來,不承想醫師協會通過其法律事務部發佈公開信,要求廣東衛視“責令其下課”。理性討論似乎空間逼仄,僅剩下激憤的回擊和“硬磕”。因為無論是動用法律事務部,還是要求協會外單位責令職員下課,都顯得過於強硬。
王牧笛通過微博行語言暴力固然有錯在先,但醫師協會的激憤回擊和“硬磕”,亦有諸多不妥之處。事態發展至此,雖不再是醫患糾紛,卻像極了屢有爆發的醫患矛盾——由小事和隔膜甚至先入為主的對立情緒而起,由情緒化言語升級為激憤式行為衝突,只不過,這裡的“行為”表現為隔空喊話。若干醫患糾紛事件表明,激憤方式消解不了矛盾和紛爭,只能導致兩敗俱傷。
社會戾氣時而張牙舞爪,惡性事件頻繁發生,讓人痛感社會風險系數增大。究其原因,縱有萬千,卻少不了隔閡與對立的誘因。化解這種潛藏的風險,需要以理性的討論與溝通,祛除人性之惡、溫潤人性之善。正因此,這起特殊的“醫患糾紛”不宜再“硬磕”和窮追猛打下去。(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