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哈爾濱理工大學曝出MBA考試作弊事件,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最新消息顯示,哈理工MBA中心主任被停職,該校2015年MBA招生工作也被停止。隨著教育部和公安部門介入調查,事件的來龍去脈終將“水落石出”。撥開事件的層層“迷霧”,最應被解答的疑問或許在於,究竟哪些人構成了培訓機構口中那根被“打理”的“人脈”,而他們又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考試作弊事件之所以會引起社會如此廣泛的關注,就在於其打破了人們對諸多美好事物的期許:包括MBA考試在內的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初衷是為國選才,代表著社會對知識的尊重和對人才的渴求。而“考試”這一形式本身,更寄託著萬千學子對公平公正的期待。但出現在哈理工考點外的“神秘電波”,卻將這些“底線”一一擊穿。
培訓機構本是傳授知識的場所,高校是無數學子眼中神聖的“象牙塔”,而教師更是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此事件中,三者卻以一種吊詭的方式相結合。隨著哈理工校方承認有違規行為,學校MBA中心主任被停職,一連串的“問號”也隨之而來:培訓機構花費鉅資用來“打理”的人是誰?高校教師為何會出現在培訓機構現場接受報名?考題是被誰泄漏的?答案又從何而來?考場內為何考紀不嚴?校方為何對一系列違規之舉“視而不見”?而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整個事件嚴密的操作環節中,“關係”的“魅影”無處不在。
事實上,近年來全國各類考試中出現舞弊事件已非個案。作弊事件屢屢發生,作弊手段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花樣如何翻新,作弊無外乎考前保密和考場紀律這兩個關鍵環節出了問題。種種事件中,固然有客觀因素導致的工作失職,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手握考試資源的人以權謀私,與場外因素“裏應外合”,成為作弊行為的“保護傘”。因而,要根除考試作弊毒瘤,必須斬斷隱藏在“考場內”的利益“黑手”。
目前,哈爾濱理工大學2015年MBA招生工作已被叫停,但對其他高校和全國性考試組織者而言,這一事件更應成為一個警戒和一次整頓的契機。嚴肅考風考紀,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建立起更加嚴格的事前預防機制、事中監管機制和事後懲罰機制,對握有考試資源的人員進行強有力的約束,剪斷那些被利益“打理”的“人脈”,或許是一些高校面臨的現實課題。(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