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面從來都是實打實的。有了紅火的産業、美麗的家園、越來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項權益的切實保障,“體面”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詞
“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在日前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體面”一詞格外引人注目。站在億萬農民兄弟的角度感受,當是眼前一亮、心頭一熱。因為,中央會議如此深入地研究部署解決農民的“體面”問題,映照出經濟發展的換擋、社會進步的提速和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幸福的升級。
長期以來,在一些人眼裏,農民又窮又土,農村又臟又差,農業又累又苦,沒一樣能跟“高大上”沾邊。城鄉差距客觀存在,發展鴻溝難以跨越。但是,淳樸的農民、厚道的鄉親,是最自尊自強的,是最不惜力氣的。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産快速發展,農村小康加速推進,農民也開始有更多的夢想。
近年來,得益於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穩定發力,我國“三農”發展更是贏得了糧食生産“十連增”、農民增收“十連快”的好勢頭;得益於統籌城鄉發展的時代,億萬農民的夢想開了花、結了果,他們中的很多人紛紛有了文化、致了富、進了城。隨著傳統的鄉土中國大踏步走向現代社會,農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如破土的春筍,頑強向上生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順應了農村社會發展的新步伐、農民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這也是我國“三農”發展的目標定位更上一層樓的生動體現。
農民兄弟的“體面”究竟是什麼?有人説,種糧效益還是太低,希望更高的收入;有人説進城門檻太高,發展條件不平等;還有人説,能像城裏人一樣洗上澡、用上抽水馬桶,留在農村也挺好……
在我國每人平均GDP超過6000美元、私家車擁有量逾8500萬輛的今天,也許有人認為,農民朋友那些關於“體面”的要求應當不難解決。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三農”發展任務的艱巨性認識不夠。與世界先進國家水準比,與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需求比,我國的農業生産力、農村基礎設施、農民發展能力仍然落後,全國還有14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有1.28億貧困人口。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農民的物質利益和各項權利,需要得到切實保障。“留守之痛”能否得到紓解?如何防止“被上樓”現象?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如何化解?面對強拆、強徵者的推土機,農戶們的權益如何受到法律保護……這些現實問題解決得好不好,決定了農民幸福指數的高低。
體面從來都是實打實的。正如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的,“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就意味著,有了紅火的産業、美麗的家園、越來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項權益的切實保障,對農民來説,“體面”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詞。從這個角度説,農民的體面,就體現在“強富美”。
“三農”發展是爬坡,讓農民過上體面的、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是過坎。過坎和爬坡都是力氣活兒,都得咬緊牙關、奮力登攀。讓農民過上體面的生活,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根本上還是靠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推動轉型增添農業進步動力,幫助農民增強致富能力,促進城鄉一體化提升新農村魅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拉長農業的短腿,補足農村的短板,成就農民的體面,希望的田野上就會不斷生長夢想、收穫幸福。(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