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民主,培育政治文化的課堂

時間:2013-12-23 13:36   來源:人民日報

  在機制建設和平臺搭建的同時,積極運用電視、網路等現代傳媒手段,培育廣大民眾和社會主體進行民主協商的能力

  繼黨的十八大確立“協商民主”概念之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強調“推進基層協商制度化”。協商民主與基層民主相結合,將有利於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有效的協商,離不開廣泛的社會參與。有些人認為,選舉民主需要公眾參與選出自己的代表,強調多數決,是廣泛的民主;而協商民主是決策機構內部的協調和商榷,強調達成共識,是狹隘的民主。這種觀點錯誤地將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對立起來。實際上,二者都是人民民主的實現形式,能夠相互借鑒、彼此促進。協商民主並不因為強調協商而忽視參與,也必須有廣泛而有代表性的社會參與,否則就會異化為片面的協議。社會主體越多元,越能推動不同意見通過協商尋求共識;社會參與越廣泛,就越能建立協商民主的公信力。比如,浙江杭州以“我們的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通過主動關聯培育複合型社會組織,探索出以平臺搭建容納多元協商、以機制建設引導利益表達等多種模式,大大拓展了協商民主的內涵和領域。

  在推進基層協商制度化的過程中,重點需要解決日益增長的協商機制需求與制度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從各地實踐看,協商民主在制度供給上的不足仍較為普遍。如果説制度建設可以通過短期設計完成,那麼能力建設、人的現代化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如何在機制建設和平臺搭建的同時,積極運用電視、網路等現代傳媒手段,培育廣大民眾和社會主體進行民主協商的能力,將成為衡量協商民主成熟與否的主要指標。

  推進協商民主的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各地涌現出不少有益的探索。比如,武漢電視臺的《電視問政》節目注重“現場問責”,官員必須對有關問題現場答覆。如果答覆無法令人滿意,他們還會直接面對幾百名基層代表舉起的綠色“哭臉”表情牌;杭州電視臺舉辦的《我們圓桌會》節目注重“參與建設”,以圓桌會議形式開展黨政、專家、行業企業、媒體之間四界聯動,共同培育社會參與氛圍,提升建言獻策能力。前者在促使政府自覺接受民眾監督方面作用突出,後者在培養百姓民主協商能力方面特點明顯。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的結合,將有效推進制度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多發期,協商民主無疑能在群眾工作和矛盾化解中發揮巨大作用。讓群眾參與公共治理和決策運作,就與自身休戚相關的公共事務表達訴求、尋求溝通、達成和解,這是一個社會參與的過程,更是制度建設、能力建設的過程。需要看到,協商民主本身就是培育政治文化的課堂。在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下,人們通過參與、溝通、協商等實踐,能夠培養對公共事務的興趣,鍛鍊出求同存異達成共識的能力,進而熏陶出現代社會應有的文化素質。而制度,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完善。(王 利/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