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臨時關閉、機場延飛甚至取消航班、學校停止戶外早操、揚塵工地緊急停工……嚴重霧霾籠罩之下,人們生産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城市的運作管理也面臨嚴峻挑戰。
日益嚴重的霧霾天,使得全國20多個省份的100多個城市空氣品質達到重污染情況,京津冀、長三角重污染區已連成一片。如此嚴重的霧霾危機,對許多城市來説都是首次遭遇。中央氣象臺橙色霾預警,很多地方氣象部門也首次發佈了橙色甚至紅色預警。
這麼高級別的預警,對很多地方尚屬首次,相關的應急機制更是存在不少薄弱甚至空白點。比如,面對嚴重霧霾天,有的學校自己查詢相關資訊決定停止戶外活動,有的學校則仍讓老師帶著學生在操場上做操玩耍;有的城市向所有公眾提示戶外活動的風險,或者臨時停駛部分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務用車,有的城市則顯得“動作遲緩”甚至沒有反應……
學校老師説,霧霾天要不要停止戶外活動甚至停課,不知道該參照什麼標準,“很糾結”。南方一些城市市民覺得,針對霧霾災害什麼樣的資訊都有,但缺乏權威的解釋和引導,有關部門能否像預報天氣一樣對霧霾多一些預報或實時數據,而不是事後的通報?一些人還注意到,同樣是霧霾監測和預警,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的通報資訊內容又有區別,客觀上也容易形成新的疑惑。
常態化的霧霾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人禍”,但根治還需要時間,而提高城市在霧霾污染下的應急管理水準,則是刻不容緩。
部門“壁壘”需要進一步打破。比如,霧霾污染分別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學校需要減少學生戶外活動、停止戶外活動乃至停課,揚塵工地需要如何控制乃至停止施工,環衛工人、交警等部分戶外特殊崗位需要採取何種防護措施,等等這些問題,除教育、氣象、環保、建設、交通等部門自身積極作為外,更需要各部門及時溝通、協調一致。
而這些應急機制,不能停留在建立臨時性的協調小組或聯席會議上,而是需要建章立制、依法依規,並配套嚴格的考核、督辦和問責措施。
資訊發佈需要及時暢通。霧霾“突襲”,而相關的文件“仍在路上”——這樣的情況需要避免。隨著霧霾天氣的常態化,政府內部和對外的資訊傳播都需要創新手段、提高時效,政府的短信平臺、官網、微博、微信等資訊渠道需要徹底激活甚至發揮“主渠道”作用。
全社會的“自我管理”需要增強。應對霧霾污染,與其一味抱怨,不如實實在在做一點事。比如企業自身降低能耗和排放,商務和個人出行更多轉向公共交通,社會組織參與進行相應的科普、動員和培訓等。(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