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組織透明度決定公信度

時間:2013-01-23 14:41   來源:東方網

  記得2012年末,基金會中心網發佈的“透明指數2012排行榜”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評為滿分,與另外16家基金會並列第一,引來一片譁然,網友大呼不解。因為它太離譜了!還是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資訊中心於近日發佈的《2012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比較靠譜:在500家公益慈善組織監測樣本中,中國紅十字會基金會透明指數居第8位,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排位第32。同份報告還顯示:500家公益慈善組織2012年的透明指數平均分僅為45.1分,60分以下者佔了79.6%。

  雖説2012年我國公益慈善組織透明指數較2011年有了可觀的提高幅度(2011年度透明指數平均分為33分),但仍有八成“不及格”,這一現象委實令人堪憂!

  2011年名噪一時的“郭美美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國公益慈善業的“短板”和公益慈善組織運作的“漏洞”,使之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人們紛紛質疑:慈善業的信任何在?它到底應該如何運作?所募善款去向應該如何監管?甚至有人在網路提出“救贖紅十字會!”的呼籲。一年多時間,本身就起步較晚的內地慈善業元氣並沒有恢復,其公信度仍在低端層面徘徊。癥結何在?我以為,其中自有政策法規的限制、社會捐贈量的不足等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它在自身運作上還存在著一個資訊透明度的問題。公益慈善組織的公信度與它的透明度有著線性因果關係,換言之,慈善組織透明度決定著它的公信度。

  慈善組織與慈善事業想要發展壯大和有更大的作為,顯然與社會的捐贈,或者説募集資金的能力密不可分。而慈善資金的獲得無疑是建立在社會信任之上,建立在捐贈者與慈善組織之間的“委託—代理”關係之上,建立在捐贈者相信慈善機構能夠最大化地將其捐贈真正用於確實需要救助的人的基礎之上。當下,我國內地的慈善組織唯有從點滴做起,唯有通過不斷提高其慈善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才能贏得捐贈者的信任,才會重建公信度,才可能為慈善事業開闢廣闊的天地。

  行筆於此,我想起了香港紅十字會。儘管它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分會,但公信度頗高,備受讚譽。其關鍵就在於慈善事業“全透明”,運作程式“全公開”。且不説會給數額較大的捐贈者製作文字圖片和財務運用的報告,即便是小數額捐贈的市民,香港紅十字會也時常會組織探訪團去察看;每年年末,都會請國際會計事務所做審計,審計結果會在年報中詳細呈現;長達50多頁的報表“曬”向公眾,市民通過網頁或電話均可查詢到善款的去向;香港社福署負責監管,並調查管理不善或行為失當的個案,問題嚴重者將撤銷牌照。反觀內地,早在2006年,民政部就頒發了《基金會資訊公佈辦法》,要求基金會向社會公佈年度工作報告、募捐活動的資訊、資助項目的資訊以及財務會計報告,可是,從執行情況看,全國有一半左右的基金會尚未公開慈善內容和財務資訊。何以如此?答曰:存有貓膩,存在大大小小的“郭美美”!據報載,一位民營企業家通過某慈善組織一對一捐助了17名失學兒童,結果只有3名收到捐款,曾使他感動流淚的兒童來信,居然有8封是假的。倘若慈善組織資訊有透明度,能出現如此的咄咄怪事麼?

  透明,是慈善組織立足社會、贏得公信度的前提條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慈善組織公開透明的要求,對資訊公開的時效性、動態性,公開內容的多樣性、細緻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訴求。而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至少有三方面的工作亟需到位:一是制定資訊公開制度,二是建立資訊化管理機制,三是處理好社會需求與捐贈者願意的關係。質而言之,資訊透明是慈善組織自我完善的自律內容,也是慈善事業穩步推進的理性選擇。沈棲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