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將通過“削山、填溝、造地、建城”,用10年時間,投資千億元以上,最終將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區建設面積,在溝壑地帶建造一個兩倍于目前城區的新城。據稱,延安的“削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濕陷性黃土地區規模最大的岩土工程。(12月27日中國網)
城區人口僅僅50萬人、年財政總收入才400.5億元的延安,決定用10年時間拿出1000億元來“削山造城”,無疑是一個超級大手筆。這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魄力值得讚賞,不過認真思考就會發現,這樣大手筆的背後,也蘊藏著一定的高風險。
首先是經濟風險。就算預想目標順利實現,2020年延安的城區人口達到80萬人,這1000億的投資,也相當於每位市民背負了12.5萬元的債務。當地把希望寄託在了造地收益上,“預計造地獲得的經濟效益為每畝50萬—100萬元”。但2011年延安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1188元,他們從哪兒來錢消費這麼多土地?如果讓老百姓把下輩子的錢都消耗到買房上面,當地經濟又如何發展?
其次是生態風險。在我們不斷戰天鬥地的過程中,曾經有過在短期內取得輝煌成就的先例,但從長遠看,改變自然界千百萬年形成的地質地貌滿足人類需求,很可能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和地質災難。延安一下子就想削平33個山頭,在溝壑地帶建造出一個兩倍于目前城區的新城來,會不會引發不可預知的生態危機,值得警惕。
還有環境風險。發展經驗表明,資源過多地集中在大城市,帶來的城市病幾乎無解。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管理困難等難題,正在困擾著幾乎所有的大型城市。如今延安反其道而行之,很可能走上很多大城市的老路。
不管預想有多麼美好,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削山造城”計劃要破壞現有的地貌,要投入鉅資,而得到的好處無非是城市面積的擴大。現在公認的最佳城市發展方式是圍繞大中城市建設衛星城,把城市的功能分散到周圍的小城鎮。如果一味追求大手筆,不顧及背後的高風險,很可能帶來不可預知的後果。(劉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