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助學奶奶”“裸捐”了

時間:2012-09-21 15:44   來源:東方網

  徐匯區田林街道87歲的“助學奶奶”胡文娟,如今的退休工資不過每月1800元。從1997年開始,她連續15年將所有的退休工資捐出,資助貧困生完成學業。2009年,胡文娟的年收入只有21300元,用於慈善的捐款額卻高達23300元,把兒女給她的零花錢也捐上了。(9月20日《新民晚報》)

  一個愛心老人,一個慈善故事,讓我們的城市充滿溫情,愛心老人的慈善故事又告訴我們,無論時尚怎麼演變,總有一種東西永恒,這就是美德。這些年,常聽到一些人抱怨如今人心不古,好人沒有了。要是這些人讀一讀上海這個“助學奶奶”的事跡,又會有什麼感受?

  而尤令人動情動容的是,胡文娟老人對自己卻“吝嗇”到苛刻的地步,平時一件新衣服都捨不得買,多年來老兩口的日常開銷全靠老伴同樣微薄的退休工資支撐。什麼叫樂善好施,胡文娟老人給了我們生動的解釋。這個節儉度日的老人,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有著世界上最純凈的靈魂。

  愛心老人的慈善故事,給人更多啟迪。時下有個常被提及的説法,認為中國的富人之所以吝于行善,乃是因為對捐助實行減免稅優惠的政策法規還沒有到位。構建慈善事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以此激勵捐贈,當然必要。但是如果以為有了這個制度,就能讓富人慷慨解囊,恐怕也是一廂情願。社會責任感的有無多寡,才是決定性的因素。胡文娟老人的慷慨解囊,難道是因為獲得了或為了獲得減免稅優惠?

  然而欽敬之餘,我又覺得,社會需要愛心,但不能提倡“裸捐”方式,更應當勸阻像胡文娟老人那樣以苦行憎的方式行善。胡文娟老人的情形不是孤例,在不少地方都有一些熱心老人,他們拿著微薄的養老金,用節衣縮食省下的生活費捐給慈善,這些老人的境界令人肅然起敬,但思及他們的清貧生活心中又難以釋懷。

  扶貧濟困是主動、愉悅的利他行為,另一方面,接受資助者也不必為此而産生“負債感”。而如果捐助人為積聚捐款一味過“苦日子”,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影響到了身體健康,這豈不是涸澤而漁?即使“裸捐”者心甘情願,也讓受助者於心何忍?慈善事業,也要量力而為。慈善的至境是可持續的雙贏,而不應是“舍小家,為大家”。我們無須將“小家”和“大家”割裂開來,慈善無須“捨己為人”。“有我吃的,就不能讓你餓著”,更是應當推崇的慈善之道。 (奚旭初)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