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學習時報》頭版以《市委書記的責任》為題刊發了李源潮同志的講話,他説:“我們下去調研,看到不少縣委大樓、市委大樓都蓋得很高,有的比省委的樓蓋得還高、還氣派,就感到很憂心。不光是擔心蓋樓花錢,更是怕幹部進了高樓,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誰也不肯走出大樓,就會與群眾疏遠了!”
縣委大樓修得太高、太氣派,群眾對此意見紛紛,可總也剎不住這股風。
首先,這是上行下效的結果。遙想當年,許多省委大樓也是同時期最好的建築,這就留下了壞榜樣,縣委大樓蓋得相對晚,設計、資金、施工等條件更優越,自然會後來居上。
第二,扭曲的政績觀從中作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很多官員眼中,“一方”就是指身邊的同事,蓋個大樓,彼此受用,往往成為孜孜以求的政績。此外,不排除個別幹部會趁機中飽私囊。
第三,民間力量缺位,拉不住縣委們的手。縣委蓋大樓,徵地、貸款、用工等往往特別方便,縣官不如現管,大家再有困難,誰敢説出來?沒有反對,沒有不合作,所以一些縣委領導將蓋大樓看成是提振經濟的手段,甚至還出現了剛剛修好很快又推倒重來的極端案例。
在資源集中分配的背景下,往往出現“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效應,財政撥款給誰都是給,能要到自己縣,誰就“有本事”。樓蓋得越大、越豪華,擠佔的資金就越多,對地方經濟的刺激就越大,從而在業績評估中成績也就越好,這當然會鼓勵越來越多的縣委們貪大求奢。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有限的資金應向高端産業、資訊産業流動,如果大家都在蓋大樓上“競飆”,則資金反而是向勞動生産率較低的建築業流動,這就會降低全社會的生産效率,將可能帶來就業難、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對此絕不能掉以輕心。
遏制縣委大樓“高富帥”的趨勢,應對症下藥,這就需要上級機關做好表率,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民間的聲音充分表達。而要達成長治久安,就要對如何分配資源、怎樣評估業績、政府應扮演怎樣的角色等等問題,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