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教育部公佈《2011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其中專門提到淘寶體的應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支援網路語言發展,重視淘寶體等語言風格在日常交際中的作用,但對政府有關部門使用淘寶體發佈公文或公告等嚴肅文件表示批評。(見5月30日《北京日報》)
公文中使用淘寶體,這事兒確實有:2011年8月,外交部名為“外交小靈通”的微博發佈了一則“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招聘公告。該公告用“親”的稱呼開頭,用“不包郵”結束,中間還使用了“有木有”等帶有咆哮體特徵的詞語以及網路表情符號。不少人對此持批評態度,認為“外交無小事”,外交部門用語不應過於隨意。
不僅如此,大學的錄取短信、政府機關的招聘廣告、公路安全的宣傳語,甚至是通緝令,都用上了諸如淘寶體、微博體、凡客體這樣的網路語言。上述報告對嚴肅文件裏的網路語言表示批評,自是考慮到官方話語系統的權威性與嚴肅性,況且基於網路語言較不穩定的發展趨勢和相對脆弱的生命力,此舉也是為了確保政府公文歷經數年後不至於被誤讀。
時下,每日都進行著快速新陳代謝的網路語言家族,絕對有著難以抗拒的魅惑力。也就無怪乎從民間到官方,對其有著難以割捨的青睞與厚愛。語言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網路語言作為當代語言生活裏的活躍因子,以其清新明快、富有人情味兒的風格,在消弭了人際交往中許多隔膜的同時,也日漸滲透、影響著官民溝通模式。官方語言中越來越多地使用網路語言,本身就是為官為政者親民意識的覺醒,是對和諧平等溝通氣氛的追求,是告別裝腔作勢、頤指氣使工作慣性的一種衝動與熱情。
輕鬆詼諧的淘寶體斷然不會是行政問題的救世主,公眾也並非就一味耽溺于那字裏行間的善意溫情,而是希望各類行政主體不要太冷冰冰,希望行政指令與承諾不要太宏大卻不切實際,希望親民能從口頭上走到現實中……
淘寶體帶來的新鮮感也許會稍縱即逝,也盡可以在公文公告裏漸漸隱去,但經由其話語風格本身而析出的精髓,卻值得我們思考和正視。但願相關方面能在公眾對網路語言的不捨與眷戀裏,讀懂個中期待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