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海曙區和江東區幼兒園近日開始報名,但無論是現場填寫報名表還是實行網絡登記,諸如“父母職務”、“家長特長”等報名表中出現的選項,讓家長們感到了無形的壓力。(據《寧波晚報》)
幼兒園招生,不是工作錄用,有沒有必要像政審這麼嚴格,確實值得商榷。從法律要求和既定程序上講,招生執行的是“就近入學”的原則,只要符合“三證合一”的群體,就自然享有平等入學的權利。至于採用是搖號,還是更為公平的辦法,那是後續程序,但對家長信息的要求,卻有點出格了。
在信息就是資源的語境下,個人的信息是極為重要的隱私,需要得到保護,家長的擔憂不足為怪。按說,家長在報名信息表上,填了姓名、年齡、居住地以及手機號碼後,就完全適應了需要,而職務、工作單位和特長就有些讓人為難。因為這些信息對個人很重要,而學校卻未必需要。學校“為達目的而設置”,其用意值得懷疑。
社會流行一個概念,即“資源化社會”。 時下社會幾乎一切人情世故都可以歸結為資源的尋找與開發,你成為他的資源,或他成為你的資源,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于此就衍生出一些“潛規則”以及幕後交易,以至于“資源互用”在教育領域不時上演。曾經有老師自誇說,別看他只是一個小小的教師,但卻有著無窮能量,可以辦一些別人辦不了的事。因為在他的班上,大多都是幹部子女,自然也是“生貴師榮”,沾了不少光。遇上個什麼事,拿起電話給學生家長打一個電話,多少都會獲得積極響應。而學生家長,出于讓老師對自己孩子有個特殊照顧,其實也會利用自己的優勢,換取更多的關照,這便是資源換資源。
有一種場景並非只是電視中才有,某個高官的孩子在學校,總會得到“超國民待遇”,被老師寵著護著,被學校列為特殊關照的對方。其間原因,就在于其父母能給作為集體的學校和作為個體的老師,帶來好處。相反,弱勢家庭的孩子,卻未必有這樣的幸運,甚至有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以及成為體罰和其他侵權行為的受害者。在這種思維下,學校通過預先的報名程序,可以將家長的一切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難免不讓人有挖掘資源的嫌疑。
家長的顧慮是建立在他們平時的認知之上,這其實折射的是對教育現狀的一種擔憂。出現這樣的局面,或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作怪,但跟“拼爹”現象泛濫,導致教育公平受損有著必然聯係。從一些地方入學要考試父母,到入學必須要購房,再到幼兒園報名登記猶如政審,這其間有沒有某種必然聯係以及思維延續,值得解讀。(堂吉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