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自主招生“歧視”農村學生?

時間:2011-01-17 13:52   來源:紅網

    以清華大學牽頭的“華約”七所高校自主選拔初審名單已經確定。清華招辦主任于涵説,今年通過清華初審考生中,約1/4學生來自於縣級或縣級以下中學,覆蓋了全國800余個縣級行政區域。(《新京報》1月13日)

    看來,今年清華自主招生,再一次向城市考生傾斜——超過70%的通過自主招考初審考生來自城市中學。於是乎,一個這幾年一直困擾教育界的“老大難”問題,又一次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高校自主招生,怎麼成了城市考生的鬥技場?農村考生於自主招生,是不是受到“歧視”?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89年至2008年,我國高校農村新生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上升——從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與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達到53%。就是説,來自農村的學生已經佔到在校學生的半壁江山。

    但另一方面,從1990年代以來,在北大、清華等名校,來自農村學生的比例卻一直呈下降的趨勢:清華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北大1999年來自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2.5個百分點。北大、清華的在校生,只有六分之一來自農村,遠遠低於一般高校的平均水準。

    為什麼在清華北大等等名校,農村學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呢?這有幾方面原因:一是過去多年來的重點大學地方化問題,導致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招生指標減少;二是農村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品質差,即便進入重點中學,基礎也不如城市孩子;三是農村家庭條件差,無法送孩子上各類培訓班,也沒錢請家教,所以在以卷面考試為主的高考競爭中,競爭力比城市孩子弱。第一方面原因主要造成地區不公平,後兩方面原因則是城鄉差距的主因。

    這種對農村考生“不公平”的局面,本來可以通過高校自主招生得到某種程度的“矯正”,比如,可以將地區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也納入評價體系,也可以設定農村生源不低於30%比例這樣的“配額”。這其實比要求傳統高考之下全國範圍內調整招生指標更具操作性。

    但從今年清華自主招生的初審情況看,農村考生還是一如既往地成為“自主招生”的最弱勢群體,自主招生依然是城市考生的“鬥技場”。去年11月,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經在廈門坦言,自主招生對農村學生不公平。楊玉良問道:偏遠農村學生有多少機會?有多少人能獲得自主招生資訊?有多少人能有錢長途跋涉到學校參加考試?今年的情形無疑再一次印證了這位復旦校長的大實話。

    當前,城鄉差距日益擴大,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差距日益拉大,農村孩子根本無法取得機會公平,如果高校自主招生再還要剝奪農村孩子的起點公平,情何以堪? [作者:汪憂草]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