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産婦劉花稱疑因未給助産士足夠的紅包遭到報復,肛門被縫針。29日,由深圳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北大深圳醫院三位肛腸科主任及市人民醫院産科主任組成的專家調查組作出暫時結論:産婦確實有痔瘡,肛門沒有被縫閉,但用沒用針難以確定。事件主角深圳鳳凰醫院助産士張繼蓉則“以人格擔保”她發現産婦劉花痔瘡出血後只使用線結紮,連針都沒動過。(7月30日《南方都市報》)
“縫肛門”的事態發展出乎意料,對於用沒用針,專家組的專家們把球踢給當事人,由當事人以“人格擔保”。在人格沒有瑕疵的情況之下,用“人格擔保”並無太大問題,但問題是,此事發生後,患者及社會公眾對相關人員的人性産生了極大的質疑,對人性的質疑,如何能用“人格”進行擔保?專家對到底縫沒縫針竟然“沒辦法判斷”,也未免太過玄幻了。
我對此事並無偏向性,因為確有可能在手術後因排便不暢而産生肛門被縫合的錯覺,但這一切都可以通過專業的檢查進行認定。然而,在這一領域擁有絕對高超技術和話語權的專家們,居然無法確定有無縫針這樣的雖然低級、卻處於事件核心的問題,實在讓人難以置信。專家無法確定,當事人出來“以人格擔保”,反而引起大家更深的質疑:專家組是在進行客觀的獨立調查,還是懷著“主題先行”的目的為當事人及當事醫院遮掩?
由於近年來醫院發生的許多匪夷所思的事件對公眾的影響,對於涉醫事件,公眾的第一反應就是“有罪推定”,這很難説公眾是非理性的,因為各種事件對公眾的“教育”,反而使得公眾以懷疑醫院為理智。這使得醫院及醫護人員在事件發生之後,其“人性分”偏低。
修復公眾的人性質疑,無法因“人格擔保”而能實現,而必須依據公開透明且無瑕疵的程式和公正而經得起質疑的檢查。以“縫肛門”而言,雙方的爭議核心在於肛門有沒有被針縫合,這是專家組絕對不可能繞過去的問題。專家組“沒辦法判斷”,公眾也就只能自己進行判斷了。(廖德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