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實體書店的關門歸結于“高租金和低利潤以及網上電子書籍的衝擊”,是在遮掩社會和人心的浮躁。因為浮躁,書頁上的文字讓人沒有耐心看下去,內涵厚重的優秀書籍被各種暢銷書所代替,紙質書籍受到電子書籍的衝擊;因為浮躁,在利益的面前許多人逐漸降低了對內涵的重視,在商業化面前,文化不過是棄之不捨、食之無味的雞肋,更有甚者被當做了利益的誘餌,如此環境之下,怎能讓書店不滅當年的輝煌與驕傲?電子書籍是科技的産物,它的存在應該是為所需的人服務,而不應該成為另一種被人所需的事物的威脅;高租金、低利潤為何會愈演愈烈?除了房價的緣故之外,還有圖書本身的市場流失,試問如今還有多少人願意把每個月的生活費掏出一部分去書店?又有多少人願意抽出緊張工作之餘的一點點時間花在書店裏?實體書店的關門,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其門可羅雀,摧毀它們的,不是科技與現實的環境,而是我們日漸浮躁的人心。
實體書店的逐漸關門,既是浮躁的産物,也必將導致更大的浮躁。為名也好,為利也罷,或者僅僅是為了生存,願意或者可能用書籍來豐富自己底蘊與內涵的人越來越少,即便是大學畢業或者更高的學歷,也難免生存的壓力,讀書,這個最好的治療手段,早已蒙上了歷史的塵埃。若干年後,當我們逐漸老去,我們的子孫在網路教學十幾年後,突然看見一個實體書店,會不會就像如今我們看到一座歷史古跡一樣,充滿好奇與擔憂?
我並不是一個復古主義者,我只是尊重、維護那些美好的事物,實體書店應當是一個城市最美的風景,如此輕易走進歷史,最大的損失是這個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