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吃著地溝油,指責麥當勞

時間:2010-07-09 08:16   來源:紅網

  麥當勞身陷“橡膠門”中,似乎一時難以抽身。麥當勞回應稱,在中國麥當勞售賣的麥樂雞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特丁基對苯二酚兩種物質的含量完全符合現行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對消費者的健康無害。這一回應似乎可以入選公關失敗的經典案例。
  
  儘管,麥樂雞中添加的“神秘”佐料有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乃至若干專家的“安全承諾”,但是,對於已成食品安全“驚弓之鳥”的國人來説,懷疑一切權威已經成為習慣。所以,麥當勞抬出“國標”來應對消費者和社會輿論,幾乎是完全忽視了中國國情。因為,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已經通過“人肉實驗”而知道了,所謂的“國標”只是一張白紙。其既在現實中缺乏對不法企業的有效約束,而且內容陳舊而寬鬆,沒有考慮到當代人敏感的神經。事實上,沒有與時俱進的“國標”已經被民眾看做是不法食品生産商的“幫兇”。儘管,這種看法有失公允,卻是大眾心態的真實反映。
  
  不信任“國標”,不信任食品生産商,不信任知識權威,這是在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屢屢呈現出來的一種社會情緒。如果承認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那麼,就應該看到,在一個食品安全危機四伏的社會中,任何食品安全事件,也都是一場社會心理事件。
  
  按理説,中國人幾乎每天都在吃地溝油,都在吃藥殘超標的蔬菜、水果,而眾所週知,這些東西的危害要遠遠大於麥當勞的“佐料”。而且,與那些小商小販以及國內的不良食品企業相比,麥當勞是一家更加負責任的企業。大家本來不該厚此薄彼,不該一邊吃著地溝油,一邊又指責麥當勞。其中的問題一方面在於,“吃的東西不能有毒”這一古老的信條,另一方面又或許在於,“明知有毒而吃”與“不知有毒而吃”的本質區別,所以,很多消費者不能容忍的是,他們對麥樂雞的烹飪缺乏知情權。然而,不論基於那樣的一種理由,如今諸多消費者的極端表現,皆難以説是理性行為。而這種非理性的表現,恰恰也正是一個社會心理事件的應有特徵。
  
  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兼具社會心理事件的兩面性,並非大眾的主動選擇,而是因為這種心理陰影主要是由制度理性的缺失而造成的。在食品安全領域,制度理性就是具體體現為國家標準,其既包括國家標準的制定,以及對於違犯國家標準生産者的懲罰等。
  
  在三聚氰胺等近年來多起具有國際影像力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大家已經看到,中國的國標要麼是執行的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標準,要麼就是有些食品添加劑的標準要麼是“人無我有”,要麼是“人低我高”。吾等尚未聽説過一個案例是,我們在食品領域的國標比國際更嚴格。如今,西方國際嚴格執行的食品衛生與營養標準,到了中國這裡只是簡化為超標不超標、衛生與否、健康與否以及營養的多寡均不在約束之列。我們不知道,麥當勞的添加劑在美國合不合法,為什麼在英國就沒有,而在中國卻又是合法的。只是,麥當勞敢於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的行為在中國聲辯,恰恰説明瞭我們的國標有問題。
  
  中國的國標之所以如此不堪,很重要的原因是,國標的制定過程中,缺乏消費者的聲音。在曾經轟動一時的“饅頭”國標事件中,我們看到制定國標的竟然最後竟然是一家企業。這實質上道出了國標制定的秘密。在國標制定過程中,企業與消費者話語權的不對等,也就決定了很多國標實質上是盡最大可能保護了企業的利益。而法治環境的缺失,又令那些無視國標的生産者幸福地活著。
  
  國標制定環節的不公,以及執行環節的鬆懈,也就不可能使這一制度獲得合法性,也使這制度充滿著荒誕。最該保護消費者的制度卻去保護企業、甚至是縱容違法者,那麼這樣的制度也就不能確立其合法性,也不可能取得人們的信任。這就把人們逼向了懷疑一切又擔心一切的心理困境。讓人們變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驚弓之鳥”。所以,在麥當勞事件中,大家更應該追問“國標”之失與制度之蔽。
  
  如果説,國人真的要在麥當勞事件上較真的話。那麼,就應該在地溝油、成都小吃等等事件上保持同樣的立場和態度,要求改變“合法投毒”的食品添加劑政策。國標的制度絕對不能以“吃不死人”為底線,而是真正體現消費者的利益。“吃著地溝油,指責麥當勞”,如此可笑的行為,無助於食品安全制度的改進。這也不會令我們吃的“地溝油”更安全,更健康。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