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志願者

難忘的北京奧運 難忘青年志願者

2008-08-25 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陳寧

 圖為一位志願者在為外國遊客指路。

  新華社記者 趙宇思攝  “170萬名奧運志願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北京奧組委志願者部部長劉劍在日前的奧運服務新聞發佈會上説。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城市誌願者用熱情、週到、細緻的服務,向中外賓客展示著微笑和真誠。

  國際化的“鳥巢一代”

  “鳥巢一代”——一個新名詞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流傳開來。

  國家體育場“鳥巢”是北京奧運會的標誌。“鳥巢一代”是指參加奧運志願活動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掌握嫺熟的外語,擅長與外國人對話,愛國心強,責任感重,具有奉獻精神,心理素質好,有出色的團隊合作精神。

  “能幫我們拍張照片麼?”一對法國遊客正在“鳥巢”內求助。

  “沒問題,我們一起説ye!”英語專業碩士、24歲的劉亮,剛剛幫助兩名澳大利亞觀眾找到賽場座位,現在又忙碌在“鳥巢”前的花叢中,逗法國遊客在鏡頭前擺笑臉。

  “您看這張照片是否滿意?”此時兩位遊客發現劉亮一直是一隻腳著地,好奇地問起緣由。劉亮用流利的法語開起玩笑:“這叫‘金雞獨立’,也是一種休息了。”志願者們每天早上8時45分簽到,晚上21時簽退,劉亮的腳趾磨出了水泡。腳腫、腿僵、肩酸、胳膊疼,每個奧運志願者們都經歷了這樣的辛苦。

  北京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齊瀟穎,曾擔任國際奧會主席羅格的陪同翻譯。她説:“這就是志願者的工作——細小、瑣碎,沒有陪在名人身邊的光環,只有踏踏實實的埋頭苦幹。”

  服務北京奧運是對祖國的貢獻

  奧林匹克公園地鐵附近,一對焦急的義大利老人著急地抹眼淚。“二位遇到什麼麻煩了?”義大利特蘭多大學讀大三的志願者趙闖,一口流利的義大利語讓兩位老人喜出望外。

  原來,這對來自義大利米蘭的老人與領隊走散了。雖然手中有賓館的房卡,但他們既沒帶手機,又不會説英語和漢語,一時沒人能聽懂他們的話。

  趙闖很快就與老人所住的賓館聯繫上了。賓館方面又立刻聯繫上領隊、翻譯,不一會兒,接他們的汽車開到了兩位老人身邊。這對義大利夫婦當下拿出500元錢使勁兒地往趙闖兜裏塞。趙闖一邊拒絕一邊笑著説:“謝謝,能為你們服務就是我的榮幸!我們志願者是從不講報酬的。”

  畢業于成都石室中學的志願者鄒志熙現在斯洛伐克讀書。由於他對北京的情況非常熟悉,加之他能熟練地使用英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和中文4種語言,因此鄒志熙成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通”。

  鄒志熙説:“四川在遭受地震災難的時候,全國志願者都過去為災區人民服務,太令人感動了,我做的這點工作根本不算什麼。”在奧林匹克中心區下沉廣場巨型中國鼓雕塑前,鄒志熙一遍遍地為路過的外國遊客介紹路況。

  在北京奧運會約7萬名賽會志願者中,約有300名華僑華人志願者。他們是從3萬多名報名者中經過層層選拔産生的。

  來自美國的李麗珠女士説:“每100多位報名的華僑華人中才能産生一名志願者,希望100多人的能量都在我身上發射出去。”她表示,做一名志願者“讓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服務北京奧運是對祖國的一種貢獻和支援。

  “志願”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奧運志願者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為確保奧運賽事平穩順暢地運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這一張張綻放笑容的臉聚成了中國最美的表情。

  美國《紐約時報》説:“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志願者大軍,他們對全世界發出了中國形象的最強烈資訊。這是中國要向全球展現的面容:年輕、有期望、自豪、愛國。”

  “北京奧運會志願者們是這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基石,是北京奧運會真正的形象大使。”許多國外媒體評價,這些志願者借助奧運會的契機,最大程度地激發和匯聚了中國志願服務的“願動力”,廣泛傳播了志願精神和志願服務理念,讓“志願”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聯合國副秘書長施泰納最近也毫不吝嗇地將北京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頒給了奧運會志願者。他説:“在本屆奧運會上,無論誰獲得的獎牌最多,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志願者們將贏得來京人士的由衷讚賞。”他們給了世界一個強烈信號:中國社會已經從號召時代走向了自願時代,這是中國值得稱讚的巨大進步。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