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其他

從北京奧運會看中國手球運動發展困境

2008-08-23 10:06     來源:新華網     編輯:賀晨曦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奧運專電(新華社記者蔡玉高、吳俊寬)“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談起中國男、女手球隊在奧運會上的表現,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管理中心副主任孟偉對記者表示,“但沒有群眾基礎和市場化,我國手球運動的發展始終無法進入良性迴圈。”

  北京奧運會手球比賽即將結束,中國男手一場未勝便結束了第一次奧運之旅;而女手的表現則要好得多,她們成功殺入決定五、六名的比賽,是近8年來的最好成績。

  孟偉説,男、女手球隊在比賽中都打出了自己的風貌,尤其是女隊成功完成了賽前的“保六爭三”目標。國際手球聯合會主席哈桑穆斯塔法也説:“沒想到中國手球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進步。”

  進步固然讓人欣喜,但從本次奧運會的比賽中也不難看出,中國手球與歐洲乃至亞洲的一些隊伍都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事實上,中國手球也曾有過輝煌。20世紀30年代初期,由在德國學習體育專業的學子將現代手球帶回中國。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中國男子手球隊1982年在第九屆新德里亞運會上奪得冠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而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女子手球隊獲得了銅牌。

  不過,此後中國手球開始走下坡路。目前,中國女手在亞洲也只能屬於二流水準,而男手則更差。

  孟偉表示,近些年來中國手球運動發展很艱難。一是沒有群眾基礎。目前國內註冊在案的手球運動員一共才400多人,而在北歐一些手球發達國家,一個城市的註冊球員可能就超過1000人。二是沒有比賽可打。很多歐洲國家的手球運動都已經走上了職業化道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競賽和人才培養機制,但中國的職業聯賽卻始終沒有搞起來。

  北京奧運會上,儘管到球館來看手球的中國觀眾並不少,但和國外球迷的“瘋狂”相比,中國觀眾中懂手球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不知手球為何物。

  和國外運動員從小就開始打手球不同的是,中國手球運動員一般都是“半路出家”的,普遍從十多歲才開始接觸手球。中國女手主教練、韓國人姜在源説,中國國家隊隊員的球齡一般在10年左右,而歐洲隊員球齡都快20年了。

  缺乏大賽經驗也是中國手球落後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北京奧運會賽場上,中國男手往往只能打半場乃至10分鐘的好球,其他的時間往往變得不會打球。對此,中國男手主教練閆威名錶示:“平時我們只能從錄影中看水準高的隊伍打球,真正在賽場上面對這些‘高手’時,隊員們表現得過於緊張,也適應不了對手的變化。”

  孟偉説,中國球員平時的比賽太少了。在歐洲的很多國家以及亞洲的手球強國韓國,都有非常健全的職業聯賽,而中國由於缺少贊助商,國內職業聯賽一直搞不起來,全國的幾支地方隊一年只能打12場左右的比賽。這與歐洲俱樂部隊一年六七十場的數量相去甚遠。

  “其實,我們也什麼好抱怨的,沒有成績就沒有市場,就像網球、臺球一樣,拿了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就不愁沒有群眾基礎,”孟偉説。

  據了解,為提高中國手球隊的成績,管理中心做了很多努力。目前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9個國家手球奧運後備人才培養基地,聘請專業教練,採用集中訓練的方式培養11至13歲的好苗子,為國家隊提供優秀的後備人才;2004年也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職業聯賽,但最終因為沒有贊助商而終止。

  此外,管理中心還採取“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如聘請韓國教練姜在源擔任中國女手的主教練;與此同時,積極與國外的一些俱樂部聯繫,儘量將一些球員送到國外打球,學習別人的先進理念。

  “這些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畢竟治標不治本,要想手球運動能夠健康地發展,就必須向大、中、小學的學生推廣這項運動,”孟偉説。

  哈桑穆斯塔法則建議,中國應當利用北京奧運會的手球場館和積累起來的人氣,向更多的人介紹手球,讓更多的人喜歡手球。

  孟偉表示,看到這麼多中國觀眾走進手球賽場觀看比賽,他感到非常開心,相信奧運會後關心的手球發展的人會多很多。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