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小屋”精彩紛呈 “中國故事”耐人尋味
8月9日拍攝的奧林匹克中心區的雲南小屋。新華社發
“我摸到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的丹克參觀完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中國故事”展示區後,興奮地在留言本上寫道。整整一上午,他一個屋一個屋地看,一個省一個省地品,大飽眼福。他看到了陜西的皮影戲、貴州的民族服飾、西藏的唐卡、江蘇的刺繡和紫砂壺、山東的古典彩繪風箏、臺灣的琉璃、福建的泉州木偶戲,還品嘗了正宗的雲南普洱茶,學起了北京的抖空竹和河南的少林功夫。
“中國故事”是奧林匹克公園惟一一個國家級文化展示區,它由各省市區的“祥雲小屋”組成。30個“祥雲小屋”實際上是30個白色的大帳篷,它們外表整齊劃一、美觀大方,每個“小屋”上都有韓美林手書的四個藝術字——“中國故事”;它們內部卻各有不同的精彩,每間不到100平方米的“小屋”內,濃縮著各省最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展示了中國各地充滿生機、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名為“茶山人家”的“小屋”令丹克印象深刻,它通過記錄雲南人一天採茶、制茶的勞作,再現了茶山人家豐富多彩、詩情畫意的生活情景。小屋內茶香彌漫,有反映茶文化的石刻碑文和書籍,有傳統普洱茶的制茶、泡茶用具,還有普洱茶茶餅、茶磚、茶膏、工藝品茶等樣品,儼然是一個微型的普洱茶文化博物館。
四川的“小屋”中,除了蜀繡和竹編外,最打動人的是設立了“永不消逝的羌族文化”展覽,專題介紹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損失的羌族文化,呼吁全世界都來關注。北川中學的高三學生、羌笛藝術的傳承人李B洋現場演奏羌笛,感人至深。
山西的“小屋”中,以晉商故事和剪紙為主題,按照喬家大院的微縮結構,將“小屋”搭建成一處玲瓏剔透的經典晉商大院。“小屋”布局借鑒舞臺美術手法,一步一換景,一步一故事,一一展現了山西的民居和名勝圖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平還現場表演剪紙藝術和蒙眼剪紙絕技,令遊客讚不絕口。
這樣的“中國故事”,每天要向十多萬中外觀眾“講述”,它不是大型文化展,也不是小而全的文化工作成就的縮影,而是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強調參與性和互動性的文化活動。在這里可以看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華的古琴表演,可以現場學唱昆曲,還可以親手制作端午粽子、學做布老虎、練習剪紙。親身參與之後,外國遊客真正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紛紛大呼神奇。
美國芝加哥遊客費斯曾多次來到中國,這次有機會全面參觀和觸摸中國各地優秀文化,使他深深了解到“中國人的根和魂就在于生生不息的多彩文化”。
“奧林匹克運動重在參與,運動員參加比賽是參與,普通觀眾來感受中國民族文化也是參與。要讓更多人通過奧運舞臺了解中國文化之美。”北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奧運會文化活動處處長王平久如是說。(記者張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