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絕活”亮相北京奧運
8月2日,2008國際新聞中心A座二層,10位不同門類的中國民間藝術家帶著他們的“絕活”來到了展覽大廳,饒有特色的中國民間手工藝展吸引了眾多中外記者。
鬢發斑白的孫令民無疑是民間工藝展中最受外國記者關注的一位。三四平方米的展示桌上,擺滿了他制作的大大小小的風箏。孫令民耐心地介紹著,“祈福納祥”是中國人古往今來的傳統,風箏在圖案設計上多以民間吉語、神話故事、歷史典故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傳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孔令民一邊示范一邊解釋說:“制作風箏的過程非常復雜,包括削竹、綁扎、涂膠、蒙面、染色等多道工序。”“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真讓人目不暇接。”一位正在拍攝的外國記者感嘆。
性格活潑開朗的劉韌和她的剪紙面前圍滿了記者,一位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志願者劉洋成了劉韌今天新收的“徒弟”。“跟師傅學得怎樣了?”記者問。劉洋靦腆地吐了吐舌頭:“看著容易,做起來太難了!我只會剪蘋果。”
劉韌穿著粉紅的中式對襟上衣,“中國味道十足”地請每一位流連在她的展桌前的記者光臨她的“位于西單新文化街旁的一個胡同里”的“剪紙博物館”,“這是北京第一家私人剪紙藝術博物館”,她自豪地宣稱。9年來,這座別致的博物館已接待全國各地及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觀者,成為傳播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窗口。劉韌已經嘗試著用剪紙將北京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體育比賽項目描述出來。她希望通過奧運會,能讓更多的外國朋友欣賞到中國的民間藝術。
于光軍用玉蘭花、蟬蛻等不相幹的材料做成的毛猴贏得了觀眾們一陣陣讚賞。談到毛猴的來歷,于光軍介紹說:“毛猴是北京城一家藥鋪的小夥計無意間制作出來的。藥鋪掌櫃看到後,覺得夥計的創作很有趣,便把這4味中藥包在一起,作為‘猴料’出售。而毛猴也從此成為一種民間手工藝流傳開來。”這種曾經在老北京歷史上風行一時的舊時玩具,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幾近銷聲匿跡,“我們在這里介紹毛猴,就是為了使他們在各種現代聲光電玩具中不再被淹沒。”于光軍說。
他的一件名為《過年啦!》的作品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十余個毛猴或擔水挑柴,或打掃房舍,準備過年。“做這樣一件作品要多久?”來自土耳其的記者雷文庭好奇地問。“一個月。”于光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