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科技奧運

“水立方”能否成為科普場館?

2008-08-18 08:37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董潔
  這幾天奧運選手屢次在“水立方”打破世界紀錄,令世人對國家游泳館背後的科技元素大感好奇,對此有科學傳播界人士建議,奧運會閉幕後,在不影響常規游泳賽事前提下,不妨將“水立方”作為科普教育基地,讓更多觀眾近距離感受每一個細節設計中的科技魅力。而類似的大型公共建築作為“隱性”科普資源,其價值也有待更多慧眼發掘。

    “水立方”是擁有世界最高技術的游泳池。一般賽池深2米,“水立方”則是3米,這意味著運動員受到的浮力更大,波浪阻力大大減緩;泳道兩段也不像傳統泳池那樣一頭深一頭淺,而是整個泳池一樣水深,這樣就減少渦旋;泳池兩側還各有一根不用於比賽的空泳道,也起到減少湍流的作用。可以説,小小一個泳池,是一本了解流體力學知識的絕佳教材。鋻於奧運會期間只有少量現場觀眾能實地體驗,有關人士建議,如果賽後能將“水立方”長期對外開放,並配有專業講解,無疑是對另一種隱性科普資源的另類開發。國內最大的民間科學傳播團體“松鼠會”的負責人嵇曉華對這一建議也表示贊同。他認為,現在大多數人理解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平地起高樓”式的新建一個場館,然後“煞費苦心”地設計一些互動展項以增加真實感。其實,並不是所有科普基地都要按照這一模式“重新來過”,許多現有的社會資源,例如運用最新技術建造的各類公共建築,在不影響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也完全可以擔負起科學傳播的職能。

    上海這幾年來改造提升的一批科普場館中,這一思路已初露端倪。例如在磁浮列車龍陽路車站,因地制宜開闢一間展館,簡單介紹磁浮列車技術原理等基本知識。市科委科普處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上海科普場館的改造提升計劃中,如何從現有資源中“挖潛”,是重點內容之一。(章迪思)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