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樸方同志談殘疾人體育
提到殘疾人體育運動,人們通常會問:那些身體已經殘疾的人為什麼還要從事體育競技比賽?觀看殘疾人體育競賽會不會讓人感到很“揪心”?我想就這些較為普遍的疑惑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殘疾人體育運動,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康復治療、強身健體,其次是突破局限和障礙,第三是融入社會,第四是影響和改變社會。
殘疾人參加體育運動,最早是從康復治療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醫生發現傷殘軍人參加體育活動有利於身體的康復,這催生了現代康復醫學。比如有些腦癱患者,由於肌肉僵直,即便是坐輪椅也坐不穩,不由自主地扭動身軀,但一到了游泳池裏,卻可以自如地划水,通過游泳訓練他不但可以遊出好成績,也可以緩解身體的緊張狀態。
最初以康復為目的的體育活動,産生的效果不僅是康復。在體育運動中,殘疾人不斷突破身體的局限和心理的障礙。體育讓很多殘疾人實現了雖然沒腿,但是能跳,雖然看不見,但是能跑,殘了但是不廢,這對他們來説是一個新的天地。我們知道有的殘疾人失去了半條腿,可是百米可以跑到11秒以內,跳高可以越過21米的橫竿。
一位採訪1994年北京遠南殘運會的女記者這樣講述自己的感受:剛接受採訪任務的時候,覺得體育是健全人的事情,殘疾人還搞什麼體育啊?可是當我走進游泳館,看到一個肢殘女孩子,面對看臺上數千名觀眾,毅然把披在身上的浴巾拿掉,身著泳裝,拖著殘缺的身軀,艱難地站上跳臺。我被感動了。眼前這個女孩子,克服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障礙,而且是我們健全人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當發令槍響,她跳下泳池,奮力地向終點衝刺時,我的身心都被震撼了,我終於明白了殘疾人為什麼要從事體育,因為通過體育運動他們向世人證明了:我和你是一樣的人。
殘疾人參加體育運動,可以接觸到家庭和工作單位以外更廣闊的天地,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這也是一種突破——他能夠更多地融入到社會中。實際上,大多數殘疾人參加體育運動,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許多殘疾人運動員創造了相當優異的成績。有個肢體殘疾運動員,3年前曾經創造了吉林省跳高紀錄;現在我們的殘疾人乒乓球隊,就在參加全國的乒乓球甲級聯賽。
我想特別介紹一位游泳運動員,他叫何軍權,湖北人,小時候因為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雙臂,但是居然在水庫裏練就了一身游泳的好功夫。有一次在家鄉的水庫邊,看見一位女青年不幸落水,生命危急,當時他就躍入水中,迅速遊到那個女青年身邊,大喊:“你抱住我的肩膀!”後來他把這位落水女青年救上了岸。因為沒有手臂,在游泳比賽時他只能以頭撞擊池壁,比別的運動員吃虧,但他還是獲得了包括殘奧會在內的多項世界冠軍。
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是用身體和意志,證明自己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現自己的人格尊嚴、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氣和勇氣。奧運會,可以繃緊觀眾的神經;殘奧會,可以震撼觀眾的心靈。
舉辦殘疾人體育盛會,就是要通過這種形式展示運動員的頑強精神,讓社會更多地了解、關心殘疾人,提高社會的文明水準。1988年漢城殘奧會改變了當地人們的觀念,韓國殘疾人事業以此為契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在西班牙、澳大利亞、希臘等國舉辦的殘奧會都對當地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全世界,殘疾人參與體育競賽都以其不畏艱難、百折不撓、樂觀進取、頑強拼搏的特徵為世人矚目,給人以啟迪。殘奧會以其強烈的感染力和特殊的震撼力給世界增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節選自2007年8月在人民大會堂“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報告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