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奧運馬術主賽場 用細節詮釋“綠色奧運”
  新華網香港8月1日電(記者陳濟朋 孫浩 裴闖)作為奧運馬術比賽主場地的香港沙田馬術賽場7月31日獲得第二屆香港環保建築大獎,獲獎理由是:它充分配合北京奧運會的"綠色"主題;它是臨時場地,可最大限度循環再用。 
  
  作為北京奧運會協辦城市的香港,努力把"綠色奧運"的概念貫穿到每一處細節安排。 
  參與香港奧運馬術主賽場設計的香港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董事經理呂慶耀說,北京奧運會的比賽場館設計方案都要經過環保審批,符合環保標準,才有可能獲得採納。香港2005年成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但賽事承辦機構還是在短短3年時間里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馬術比賽設施,而且無論在總體設計構想還是細節安排上,都盡可能體現"綠色環保"的奧運主題概念。 
  舉辦盛裝舞步和場地障礙賽的沙田賽場由香港體育學院的運動場改建而成,上水的越野賽場地則是"借用"雙魚河高爾夫球場。奧運會和殘奧會之後,賽場部分設施設備將交給體育學院和一些騎術學校,"六星級"的馬廄將由馬術比賽重要貢獻機構賽馬會繼續使用,上水雙魚河場地則將"完璧歸趙",恢復成高爾夫球場。一句話,奧運場館在建造之初就已安排好"後路"。 
  香港的奧運村其實是一家指定酒店;就連賽事辦公場所,也是暫借體育學院的大樓。 
  香港環保建築專業議會主席朱沛坤說,環保是指在最有效益的情況下節省和妥善使用能源,其內涵包括能源再生和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如建築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其未來用途。比如對一些舊的樓宇進行改造,而非採用可能產生許多廢料的拆除方案,當然也是環保理念的一種體現。 
  秉承這一理念,香港在承辦奧運會的過程中收獲了"環保",也收獲了"省錢"這個副產品。香港建設奧運馬術場館花費了12億港元,而雅典在馬術比賽場地的投入約為40億港元。 
  在場館施工細節上,賽馬會盡可能選用環保和循環再造的物料。興建馬廄的木材是竹片加工循環再造而成,通道鋪設使用舊輪胎,雙魚河越野賽場的障礙物則是用廢舊的電線桿做成。賽馬會在改造場地的施工過程中,還盡量避免砍伐樹木,並盡量降低某些工程對白鷺繁殖的影響。 
  香港天氣炎熱,馬廄的空調成為必需,不過,設計者在勾畫藍圖時,整體採用庭院式設計,充分利用空氣流通概念,通過高低窗加強通風效果,減少對長期使用空調的依賴。馬廄還採用有色窗玻璃保持蔭涼。照明係統也盡可能增加自然採光。總體而言,照明和制冷係統可以節能30%。 
  呂慶耀說:"不少人誤以為建築設計要達到可持續性並實現環保,必須借助高科技,但我們卻會先考慮如何運用現有獲天然的資源,如風、光和太陽,來達到心目中想要的效果。" 
  最具特色、為人津津樂道的則是馬廄廢料的"變廢為寶",即收集包括馬糞、飼料、稻草、木屑、舊報紙在內的馬廄廢料,經過處理後飼喂蚯蚓,其排泄物即為有機肥料。據估算,奧運馬廄每天大約產生30噸廢料,14天賽期共將產生廢料420噸。賽馬會承諾,馬廄廢料將100%循環再造。賽馬會已在測試賽中將此嘗試,其優勢有三:"舒緩香港堆填區的負荷;減少堆填區的有害氣體排放;而有機肥料可以用于農場或馬場的草地和花園,從而完成整個有機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