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 曲北林)北京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中國第一次登上奧運會金牌榜的頂峰,然而,對於中華民族來説,一個更偉大的成就,恐怕是我們第一次提出、並且實踐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
在北京舉辦奧運會之前,世界頗為狐疑:中國真的能夠通過舉辦奧運會而讓自己跟外部世界融為一體嗎?奧運過後,中國將會離世界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到底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還是中國是中國,世界是世界?抑或是同一個世界,兩樣的夢想;世界有世界的夢想,中國有中國的夢想?
世界的狐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奧運會第一次離開古希臘文明的圈子來到古人類文明的另外一個重要發祥地。這個文明地理上距離古希臘文明最遙遠,歷史上同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交流最稀少,主動向其他主要文明打開國門的時間最短暫,區區30年。
然而,當五洲四海的客人來到北京,看到主人為他們準備的“鳥巢”、“水立方”的時候;當他們在開幕式上聽到中國古人從兩千多年前發出的肺腑之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時候,狐疑變成了驚喜。當我們的志願者送出銀河星光般無法計數的微笑時,當我們的觀眾展現出甚至超過古希臘文明圈的奧林匹克激情與狂熱的時候,當我們以中國人特有的厚道為所有的運動員真情加油的時候,還有什麼人看不到中國人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由衷追尋呢?
對於我們自己來講,“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也是北京奧運會能夠成功舉辦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鳥巢”和“水立方”的確令世界驚艷,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國際公司參與了它們的創意與設計,它們是世界智慧的結晶。精彩的開幕式令世界興奮得“喘不上氣來”,但是我們同樣不應該忘記,在總導演張藝謀的創作團隊裏,外國的專家們貢獻了許許多多的心血與才智。中國的運動員首次獲得了奧運會金牌總數第一,許許多多沒有拿到金牌的項目也都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然而仔細想一下,在一塊接一塊金牌的背後,一次又一次突破的背後,有多少外國教練,用他們一顆愛中國的心和高尚的職業精神,把他們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傳授給中國。如果我們依舊閉關鎖國,僅憑中國運動員自己的力量閉門造車,我們還能擁有今天如此輝煌的成就嗎?
也許有人覺得,難道我們中國人不是純憑自己的力量獲得了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的世界領先地位嗎?這樣的説法恐怕並不全對。首先,這兩個項目都是英國人發明的,如果他們不願意把這些項目拿出來與世界分享,我們在這些項目上的稱霸便無從談起。其次,沒有別人的被打敗,被淘汰,就沒有我們的晉級和登頂。羽毛球的奧運獎牌因為只在中國等4個國家內部轉悠,差一點就被國際奧會“踢”出大門。棒球和壘球已經被“踢”出了大門。道理很簡單,任何人的輝煌都需要其他人的襯托。
當今世界,“中國製造”風行天下,然而仔細想想,那些遍及世界各個角落的“中國製造”,有多少不是國際合作的産物?“純中國”的夢想恐怕真的只有在夢鄉里才能尋覓得到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表達了我們中國人想要做世界的一部分,不願游離其外的強烈願望。奧運會也讓大家品嘗到了“中”“外”、“你”“我”歡聚一堂是多麼不亦樂乎的一件事。這恐怕是中華民族第一次如此自覺地用世界的視角來看中國,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用中國的視角去看世界,是對千百年來中國人“各人自掃門前雪”傳統思維定式的劃時代的揚棄。它昭示中華民族在一個現代的世界裏,將具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廣博的心胸。而這些將是中華民族未來在世界範圍內擁有更大發展空間的新的心理定位。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影響了人類社會100多年。早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他就明確宣告:“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並非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最適應變化的。”
有些人以為達爾文提倡“弱肉強食”和“優勝劣汰”,其實誤會了他。達爾文在其基石性著作的結語中明確指出,在生物競爭中勝出的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變化“最適應的”的。
就像達爾文的進化論、哥白尼的日心説和哥倫布的環球航海讓歐洲人獲得了新的心理定位,爾後促發了人類文明爆炸式大發展一樣,一個勇敢擁抱變化的中華民族必將從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追尋中攀登新的文明高峰。世界交口稱讚的北京奧運會,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和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