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帶來的經濟和投資增量在總量中比重很小
2008年是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年,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週期性調整之年。進入後奧運時期,上述因奧運帶動的經濟發展利好因素會減弱甚至在短期內消失,中國經濟是否會走“下坡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認為,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巨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勞動生産率提高以及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是過去幾年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這些基本動力不會因為奧運會結束而發生變化,“後奧運效應”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
同時,中國目前已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奧運對北京經濟增長貢獻明顯,但北京市經濟總量僅佔全國的3.6%。奧運會場館建設和基礎設施投資約3000億元,按奧運投入期4年分攤,平均每年750億元,僅佔我國過去4年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0.55%—1.06%。奧運會帶來的經濟和投資增量在中國經濟和投資總量中的比重很小,奧運不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分水嶺。
如何積極放大奧運會對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王一鳴建議,一是要有效發揮奧運場館和關聯基礎設施的作用,降低體育場館利用不足帶來的資源閒置和浪費,進一步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路化程度,為提升百姓生活品質服務。二是要積極推廣“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加大環保和生態建設投入,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是要充分利用奧運會對現代服務業的帶動效應,引導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現代流通、資訊傳輸、房地産、旅遊會展和文化體育等服務業發展,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四是要積極擴展奧運主辦和協辦城市的輻射帶動效應,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五是要充分發揮舉辦奧運會帶來的精神財富和品牌效應,進一步挖掘中國文化底蘊,豐富城市人文內涵,提升城市品牌價值,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記者 王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