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攝影人談奧運:真情比純競技畫面更能打動人心
新華社三代攝影人官天一(中)、蘭紅光(左)和劉宇21日與新華網網友進行線上交流。新華網 陳競超 攝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俞瑋)“對攝影記者而言,用手中的相機把奧運賽場內外精彩、扣人心弦但又稍縱即逝的瞬間捕捉下來是我們共同的‘奧運夢想’。”新華社老中青三代攝影人官天一、蘭紅光和劉宇21日在與新華網網友線上交流時説。
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始,新華社高級記者官天一連續五屆參加奧運會攝影報道,有著豐富的體育攝影經驗。退休後,喜愛攝影、“不甘寂寞”的他也依然積極發揮自己的“餘熱”。談到今年在自家門口的“攝影大戰”,官天一感慨地説:“先進的攝影器材是拍出好照片的先決條件,與往屆相比,中國記者在攝影裝備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官天一説,在以膠片為主要感光材料的時代,拍攝一張成熟的體育照片需要耗費大量的膠片。為了傳輸照片回來,出國需要背照相機、放大機、傳真機等許多器材。雪梨奧運會後,新華社攝影記者的裝備已經從膠捲變成數位,再加一個手機、一台電腦就能完成發稿任務,快速而便捷。
2006年,國際奧會正式授權新華社組建國家奧林匹克攝影隊,這對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品質和數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洛杉磯奧運會一天發十幾張,巴塞羅那三十幾張,到亞特蘭大五十幾張,再到北京奧運會的三千多張,我們首先從數量上做到對奧運賽場內外的全覆蓋。”新華社央採中心攝影採訪室副主任蘭紅光説。
蘭紅光長年從事時政新聞報道,並參加過三屆夏季奧運會和一屆冬奧會。在他看來,奧運會是各項體育運動綜合競技的舞臺,運動員比得是速度和技巧,攝影記者拼得也是拍攝速度和抓拍角度,瞬間性更強。“與以往拍攝常規動作相比,奧運會上,誰能奪冠、現場會出現哪些突發事件都是未知數。也正因為這些懸念而讓體育照片充滿了魅力。”蘭紅光説。
8月18日,劉翔因傷退賽的那一刻曾經牽動了億萬觀眾的心,參加過四屆奧運會報道的新華社攝影部國際室主任劉宇親眼目睹並拍攝了這一場景。劉宇告訴記者,他負責的跳水項目那天是在晚上進行,所以白天他就去了“鳥巢”看看能否拍到些什麼。
“比賽開始前,我判斷劉翔應該會在4、5欄顯示出領先優勢,因此就在那等著。沒想到他因傷痛跪倒下來,位置恰好就在我面前。當時,我除了震驚,也本能地感覺到他與奧運擦肩而過所代表的意義。”劉宇説,一張好照片的構圖不僅包括幾項基本技術元素,更多地是體現在照片所要表達的內涵上。跪倒在跑道上的劉翔,身後是寫著“2008北京奧運會”的擋板,在第一時間發出的這張照片也因此成為當天媒體採用最多的照片之一。
官天一説,好的攝影記者要懂得觀察和思考,照片要有思想。1984年許海峰“射落”中國奧運首金的那一刻,現場只有官天一一名攝影記者,在最後發出的三張照片裏,許海峰與當時中國奧委會副主席激動擁抱的畫面比他射擊時的場景更為受眾喜愛,至今還被媒體廣為轉載。
“運動員和觀眾等參與者的真情流露,他們的喜怒哀樂往往比純競技畫面更能打動人心,而只有真正打動人心的照片才能夠長久留存下來。”官天一説。
新華社高級記者官天一 新華網 陳競超 攝
新華社央採中心攝影採訪室副主任蘭紅光 新華網 陳競超 攝
新華社攝影部國際室主任劉宇 新華網 陳競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