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中國宗教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2008-07-30 13:41     來源:新華網     編輯:賀晨曦
  中國稱為基督教或耶穌教的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各個新宗派,以及從這些宗教中不斷分化出來的眾多宗派的統稱,中國學術界稱之為新教,以別於廣義的、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在內的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茨溫利和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國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井同羅馬天主教相抗衡。此後,新教有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以後,在三個主要宗教中不斷分化出許多宗派,與此同時,神學思想也在不斷發展。

  新教于19世紀初傳入中國,1807年,英國倫敦宣道會派遣馬禮遜到中國,是為第一個到中國大陸的新教傳教士。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亦被作為特權列入條約,傳教士遂以此為護身符進入內地傳教。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教徒人數不到70萬。

  1950年,吳耀宗等中國基督教領袖發表了《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的“三自宣言”,標誌著中國基督教徹底擺脫了外國差會的控制,徹底割斷了與帝國主義的關係,實現中國基督教“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基督教事業。

  “三自”愛國運動50年來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三自”愛國運動最大的功績,就是使在外國差會控制下為帝國主義侵略服務的基督教,改變成為中國基督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基督教。

  二、在“三自”愛國運動的帶領下,廣大基督教徒熱愛中國,擁護共産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愛國愛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信徒的共識。

  三、改變了過去外國差會控制下教會宗派林立的狀況,在信仰互相尊重的原則下實現了聯合禮拜,增進了教會內部的團結。

  四、中國教會改變了“洋教”面貌,也改變了人民群眾對基督教的觀念。

  五、擴大了中國基督教對外交往,提高了中國教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六、積極推動神學思想建設,引導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