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中國宗教

天主教歷史及中國天主教的歷史

2008-07-30 13:38     來源:新華網     編輯:賀晨曦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由於新教在我國稱基督教(俗稱耶穌教〕,基督教一詞遂産生了兩種涵義:一是指世界性公認的基督教各派總稱;二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産生的新教。“天主”一詞是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故把他們傳播的宗教定名為“天主教”。

  傳説,基督教是由耶穌在巴勒斯坦創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羅馬皇帝的殘酷迫害和鎮壓。

  西元313年,羅馬帝國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蘭發佈“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可與所有其他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視。從此基督教成為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東西兩派基督教會分裂。東派教會自稱正教,西派教會自稱公教。大主教會及其教皇制,作為獨特的單一教會和體制,至此乃正式確立。

  中世紀時,天主教是西歐各國封建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宗教,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後,天主教在歐洲部分國家喪失統治地位。為了對抗宗教的改革運動,維護自身的統一和權威,天主教羅馬教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稱反宗教改革。

  18世紀,在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影響下,歐洲一些國家和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對羅馬教廷的離心傾向日益增強,1809年拿破侖將教皇國併入法國版圖。1929年,庇護十一世和墨索裏尼簽訂拉托蘭條約,教皇擁有獨立的教廷城國的主權方被正式承認。

  1962年,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召開第二次教廷公會議。會議強調天主教要跟上時代,在教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對外採取開放政策,主張與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他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們對話。會議之後,天主教在神學上打破了以往權威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禁錮,使神學出現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現象。

  現在,全世界天主教有總主教區130個,教區628個,監牧區和代牧區129個,共有教徒10億左右,佔全球人口的17.5%。現任教皇為波蘭人約翰保羅二世,于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天主教于唐代開始傳入中國,13世紀再度傳入。元朝覆滅後,天主教在中國幾近絕跡。

  16世紀,天主教隨著西方殖民主義浪潮,再度傳入中國。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傳教士也陸續進入中國,天主教又發展起來。傳教士在中國的土地上受他們本國政府的保護,到處設立教堂、修道院,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用各種方法傳播,發展天主教。   

  從1840年到1949年,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天主教在中國雖然有了300萬教徒,但教會領導權卻一直在外國主教手裏,中國天主教成了受外國勢力支配的宗教。   

  50年代,中國天主教進行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反帝愛國運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天主教成為中國宗教徒自辦的事業,成立了天主教愛國宗教組織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中國天主教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