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全:臺當局荒唐施政加劇島內“恐慌亂象”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3月26日 13:39:00A
春節過後,島內接連爆發多起由物價失控引發的“恐慌亂象”。華廣網23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曉全的評論文章指出,近日島內接連爆發的多起“恐慌亂象”絕非偶然,而是蔡當局荒腔走板的施政對民眾心態造成的負面效應的總爆發。對蔡當局的信心崩盤以及在其執政下的不安全感,使民眾對任何有損切身利益的風聲容易産生“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恐慌心理,並最終釀成全臺性的“恐慌亂象”。蔡當局若不切實反思其經濟、政治以及兩岸政策,不樹立正確的執政心態,任由島內民心不安蔓延下去,將給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全文內容如下:
春節過後,島內接連爆發多起由物價失控引發的“恐慌亂象”。先是2月底一則衛生紙即將漲價的消息引發島內搶購潮,“衛生紙之亂”遂在全臺各地如滾雪球一般蔓延,越是民進黨大票倉的地方,如臺南市、高雄市等,搶購潮就越兇猛,並成為國際新聞關注的焦點。隨後又爆發了“北農之亂”,臺北果菜批發市場營運失當,12天中竟休市達6天,造成農民有菜無處賣、菜價暴跌,引發民眾恐慌。隨之而來的是臺當局“經濟部”放出電價4月即將上漲的消息,再次引爆民眾憂慮電價、物價齊漲的恐慌。這些“恐慌亂象”反映的共同規律是民眾對薪資停滯、物價上漲的極度不安,是蔡當局執政以來荒腔走板的施政所致。
一、低薪和物價上漲是主因
蔡當局執政以來,雖然以“拼經濟”為口號,但不僅沒有解決臺灣社會面臨的嚴峻低薪問題,造成民眾脆弱的心理在物價上漲面前不堪一擊,還推出一系列削減社會福利和損害勞工利益的政策,加劇了這一矛盾。
第一,低薪與物價上漲形成巨大落差。經濟增長伴隨著一定的物價上漲,符合市場規律。蔡當局執政以來,一方面,受國際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漲等影響,物價不斷上漲。臺當局“主計總處”今年3月7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19%,創下13個月以來新高,超過今年經建目標的2%上限。另一方面,由於發展經濟無能,臺灣經濟增長緩慢,民眾薪資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據統計,全臺大約有34%的勞工月薪不到3萬元新台幣。今年1月30日“美麗島電子報”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80.4%的民眾認為臺灣整體經濟現況不好,僅有11.4%認為好。經濟不景氣帶來的薪資停滯與民生物資不斷飛漲,給民眾心理造成巨大落差,不斷加大的相對剝奪感是造成民眾面對物價上漲産生恐慌心理的根源。以搶購衛生紙為代表的一系列“恐慌亂象”,正是源於這種民心不安,它使民眾脆弱的心理在物價上漲面前不堪一擊。
第二,“年金改革”大砍社會福利引發民眾對未來保障的不安。蔡當局執政以來,不僅不去思考如何提高民眾的獲得感,相反卻攜“完全執政”優勢,蠻橫推行“年金改革”,大幅調降退休者所得。以2017年6月27日通過的“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恤法”為例,改革前退休軍公教人員無論按月還是一次性領取退休金,均可享受“18%優惠存款利息”。改革後,按月領取者存款利息(年息)將先降至9%,2021年起歸零;而一次性領取者存款利息則分6次調降,2025年降至6%。“年金改革”未來還將推向勞工階層,在經濟低迷、薪資停滯的整體社會氛圍中,收入減少加劇了民眾的恐慌心理。
第三,蔡當局的錯誤政策引發物價和薪資波動和混亂。蔡當局執政以來,先後兩次開展“勞基法”“修法”。先是于2016年12月強行修訂“勞基法”,制訂了“一例一休”等內容,讓許多業者宣稱人力成本增加而調整物價,包括餐飲、幼兒園學費、長途客運、診所、郵寄快遞、戲院等行業都不同程度實現價格上漲。2017年12月“一例一休”再“修法”,鬆綁加班規定之後,這些已經上漲的價格並沒有下調回來。而且“修法”實際上削減了勞工權益,不僅薪資沒有上漲,而且加班收益明顯縮減且面臨過勞的危險,使本來就飽受低薪之苦的廣大勞工對未來生活徹底失去了希望。
二、執政無能引發民眾不信任感
蔡當局執政以來,無論是經濟發展戰略還是處置危機管理的能力,均處於混亂、無能狀況,公信力盡失。
第一,經濟發展戰略混亂造成蔡當局公信力喪失。20世紀70年代,臺當局規劃實施了“十項大型基礎建設工程”,即南北高速公路、北回鐵路、蘇澳港、臺中港、鐵路電氣化、桃園國際機場、大造船廠、大煉鋼廠、石油化學工業以及核能發電廠。“十大建設”如期完成後,臺灣建立起了發達的交通和港口運輸系統,以及現代化的鋼鐵與石化工業,奠定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1978年臺灣重工業産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達到了58%,1979年工業産品出口比例超過了90%,對外貿易額突破了300億美元,居世界第21位。蔡當局執政以來,雖然提出了“5+2計劃”、“前瞻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等産業振興計劃,但其發展戰略混亂不堪,缺乏方向感。以能源政策為例,民進黨固守不切實際的“非核家園”政策,在不用核電的前提下,使用成本較高的天然氣發電成為唯一選擇,並規劃由綠能及火力發電來補足。這不僅無法解決能源危機,而且還造成諸多負面影響:一方面,火力發電的增加自然會導致碳排放量上升進而加劇空氣污染;另一方面,使用燃氣發電及研發綠能發電加大的發電成本勢必要由調漲電價來彌補。在經歷了全臺範圍的大停電之後,民進黨混亂的能源政策已讓島內民眾徹底失望,難免對供電成本提高造成物價上漲産生恐慌。
第二,危機管理能力低下加劇民眾對當局的不信任。20世紀70年代,在面臨石油危機時,臺當局提出八點革新事項,宣佈平抑物價九項措施,採取物價一次漲滿以後不再漲價的穩定物價方針。而且為擺脫石油危機,臺當局致力推動“十大建設”的同時,也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高科技産業,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産業取代傳統産業,民間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産業的蓬勃發展所推動。蔡當局執政後,無法有效抑制持續上漲的物價。此次衛生紙搶購事件爆發後,臺當局“行政院”屢屢以物價平穩、衛生紙供應充足、不需過度恐慌等敷衍態度來回應搶購現象,無法止息民眾的恐慌與無奈,顯示民進黨已經對物價上漲失控,只能任由民眾承受物價上漲之苦。面對能源危機特別是電力供應不足,蔡當局拿不出切實有效的辦法,只能通過讓火力發電機組超負荷運轉、新建火力發電廠以及偷偷重啟核電來解決。“北農之亂”導致農民損失慘重,被輿論普遍認為是蔡當局執政不當的人禍所致,特別是事件爆發後,蔡當局完全不作危機處理,有如“無政府”狀態,而且負責蔬果調控的臺當局“農委會”與臺北市政府相互推卸責任。這種無能的危機管理狀況,只會加劇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極端恐懼。
三、蔡當局兩岸政策帶來民眾不安全感
蔡當局執政以來,破壞了兩岸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局面,徒增了民眾的不安全感。
第一,為經濟增長自我設限,無法享受兩岸和平發展紅利。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蓬勃發展,臺灣在兩岸貿易中的鉅額順差,保證了貿易收支平衡並提高了其在本島的投資能力。蔡當局執政以來,由於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嚴重衝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平臺的運轉受到衝擊,不僅使兩岸已簽署但尚未生效的服務貿易協議及租稅協議可能被長期擱置,而且其他生效的21項協議具體落實也都困難重重。同時,為了“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蔡當局還通過“新南向政策”等,拉攏在大陸臺商與大陸的貿易、投資向東南亞甚至是美、日等地分散。蔡當局的自我設限不斷為臺灣經濟增長畫地為牢,使臺灣民眾無法抓住大陸發展的機遇,無法享受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以觀光業為例,大陸游客驟減導致觀光業者苦不堪言。雖然蔡當局通過挖掘日韓及東南亞遊客提振島內觀光業,但這些遊客無論是數量還是購買力,均無法與大陸相比,根本無法扭轉臺灣觀光業日漸蕭條的境況。
第二,頑守對抗不合作態度,無法有效利用大陸資源。大陸龐大的經濟體量本可以為臺灣提供巨大的資源併為其經濟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已經就大陸向臺灣提供水資源等開展相關協商。若蔡當局承認“九二共識”,走上兩岸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完全可以通過兩岸制度化的協商機制,實現大陸電力、水力資源入臺,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島內的缺電、缺水等問題,也就不會使臺灣民眾飽受電價上漲之苦。
第三,衝撞兩岸關係加劇了民眾的不安全感。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一互信基礎上,建立了制度化協商機制,使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信心。蔡當局執政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頑固堅持“四不”政策,始終以對抗姿態頻頻挑釁大陸底線。今年以來,為因應大陸進入新時代及國際情勢的變化,蔡當局的安全、防務、外事部門大換血,企圖通過提高與大陸纏鬥能力、增強“以武拒統”能力、強化外事公關和行動能力等繼續與大陸對抗,使兩岸對抗風險不斷加劇。蔡當局衝撞兩岸關係,使臺灣民眾擔心兩岸對抗衝突,這種不安全感使得民眾心理更為脆弱,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擴大民眾的惶恐心理。
四、“選舉利益高於一切”的執政心態
蔡當局執政以來,為實現“永續執政”的企圖,凡事重政黨利益,輕民眾利益。
蔡當局出於選舉目的,出臺了一系列荒腔走板的政策。民進黨在野時為了獲得勞工選票支援而承諾當選後實行“週休二日”,執政後卻採用了明顯偏袒資方的“一例一休”,目的是謀求資本家的政治獻金支援。民進黨強行通過的“前瞻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資源分配嚴重不平衡,旨在為選舉“綁樁”,對臺灣經濟發展毫無前瞻性,是民進黨謀取一黨私利的“宏偉藍圖”。民進黨還通過開展軍公教“年金改革”打擊國民黨支援者。在這種“選舉利益高於一切”的政治氛圍中,專注政治鬥爭的民進黨荒蕪了對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和經營,也根本不關心臺灣的長遠發展,讓民眾對政黨政治逐漸失去信心,從而看不到臺灣的出路和希望,形成一種對未來前途的恐慌。
綜上所述,近日島內接連爆發的多起“恐慌亂象”絕非偶然,而是蔡當局荒腔走板的施政對民眾心態造成的負面效應的總爆發。對蔡當局的信心崩盤以及在其執政下的不安全感,使民眾對任何有損切身利益的風聲容易産生“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恐慌心理,並最終釀成全臺性的“恐慌亂象”。蔡當局若不切實反思其經濟、政治以及兩岸政策,不樹立正確的執政心態,任由島內民心不安蔓延下去,將給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推薦
-
吳桂森:蔡當局對大陸臺商相當不友善
01月30日 -
劉士州:臺灣沒本錢可給蔡當局耍任性
12月26日 -
吳榮元:蔡當局民調雪崩 打擊“統”派為轉移焦點
12月20日 -
張冠華:蔡當局經濟政策背離兩岸經貿發展
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