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創業“老兵”寄語後來者:在大陸發展首先要融入當地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齊湘輝)“對於想來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我覺得他們首先應該考慮怎樣融入當地,找到發展的出路。”在民革中央25日在京主辦的“第九次臺青之友沙龍”上,首鋼集團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監鄭博宇説。
來自臺灣的鄭博宇2015年到北京工作,現已成功搭建出臺青創業服務平臺——中關村創業公社臺灣創客驛站,幫助臺灣青年更快、更便利地在大陸創業,並且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在當天的沙龍上,他向在座的臺灣青年分享了自己在大陸工作、創業的經驗。
“在就業的情況方面,兩岸存在差異。有的人認為差異就是隔閡,實際上,差異也可能産生機會。如果願意和大家分享臺灣的經驗,你可能會獲得一個創業的機會或者職場上的加分項。”鄭博宇説。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博士生烏仕明正處在創業第二年。來自臺灣的他認為,創業是了解大陸的很好途徑。“根據創業的內容,我們必須了解網際網路的發展,對國家的政策有所涉獵,我要不斷了解這個社會,這對自己的提升也有了很大幫助。”
他認為,在大陸創業很有前景。政策大力支援大眾創業,整個社會有濃厚的創業氛圍。具體而言,清華大學就有很多創業論壇,只要願意提供合理的服務方案,很容易找到支援者。
“大家不妨把創業看成融入社會的過程,你會在這裡與朋友們共同成長,你會去到以前沒有去過的地方,獲得不一樣的體會。”烏仕明説,兩岸發展存在差異,比如臺灣的成功商業模式,是否可以複製到大陸?大陸蓬勃發展的網路經濟,能否介紹到臺灣?這些資訊不對稱的地方,需要大家敞開心扉了解,與身邊的親朋好友共同分享。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認為,臺灣年輕人到大陸,要有主人翁的心態。“中國大陸這塊土地,我們不是過客,不是外人,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要參與建設、發展,做出貢獻。”
他建議,臺灣年輕人在大陸就業創業過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對彼此的信任,要樹立共同的信念。和大陸的朋友合作共處,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共用資源。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的臺灣碩、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北京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及經常往來兩岸的青年代表30余人參加了本次主題為“便利有感,真實家園”的沙龍。“臺青之友沙龍”每季度舉辦一次,自2014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九次。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