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慈濟捲入爭議風暴

2015年03月18日 10:51:00來源:人們日報海外版

  臺灣著名宗教慈善團體慈濟3月17日舉行記者會,針對其美國總會是否涉及軍火交易作説明。慈濟素來形象良好,但自上月底臺北市長柯文哲開聲質疑以來,慈濟便陷入一連串爭議。

  被指“臺灣地主”

  柯文哲上月接受媒體訪問時,感嘆慈濟花一大筆錢買保護區的土地,“要改成開發,奇怪耶”!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隨即反擊柯“口吐狂言,羞辱慈濟”,結果引來輿論對慈濟“群起而攻”。

  包括學者、環保人士、媒體人在內的意見領袖很快挖出了慈濟諸多運作機密。批評者稱,慈濟儼然已成為“臺灣地主”,在臺灣各地擁有大批信徒捐贈或購買的土地,據傳僅在臺北市與新北市就擁地近180萬平方米。

  批評者指出,慈濟是私法人機構,不具備購買農牧用地的資格,而慈濟長期用人頭戶買地開發。慈濟計劃在臺北內湖區興建園區,遭到柯文哲質疑規避環評。釋昭慧一度強硬反擊,但在島內媒體鋪天蓋地的轟炸下,慈濟於16日宣佈撤回內湖開發案。

  輿論批評慈濟財務不透明。媒體指出,慈濟每年收到的善款以百億新台幣計,但慈濟網站上的財務説明僅有數頁。與國際通用的規範,或者類似規模的上市公司相較,慈濟財務的透明度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

  有臺灣媒體人爆料,慈濟美國總會的基金,投資了石油公司、沃爾瑪、波音公司、煙草公司等,雖然並不違法,但這些公司有“環保大敵”,有“血汗工廠”,還有軍火商,社會觀感不佳。

  慈濟在17日的記者會上澄清,美國總會財務獨立運作,當地募集善款當地使用,而非臺灣本會提供。前一天,慈濟表示將公開財務流向,捐款會員本週五起,可上網查詢3年內個人捐款流向,非會員也可憑捐款收據上網查看徵信結果;下週三起,分階段公開各項目財務更新版、四大志業基金會收支狀況。

  輿論呼籲慈善透明化

  1966年,證嚴法師創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其總部設于臺灣花蓮,早期工作主要是募款及濟貧,後發展成為臺灣最大的慈善機構之一,事業領域擴大到“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

  在兩岸和國際的許多災難現場,人們都可以看到慈濟志工的身影。慈濟不但發展出一整套成熟的救災援助體系,更以其宗教和人文色彩,別具撫慰人心的力量。不過,在慈濟規模日益龐大之際,一些隱藏的問題開始顯露。

  《中國時報》評論文章認為,慈濟事件讓社會大眾體會到,一向具有高度道德形象的宗教團體,在土地開發、事業經營乃至捐款收受的領域,存在“透明化”的問題。相信出家人不打誑語,不會欺瞞,但是在現代社會,“透明化”是信任與永續的基礎。以出家人的正信,加上領先國際的透明運作,臺灣的宗教與公益團體才能夠繼續引領風騷。

  民進黨“立委”蔡煌瑯17日在“立法院”質詢時説,慈濟是臺灣之光、臺灣良心,當局不該坐視社會和慈濟對立。“行政院長”毛治國答詢強調,慈濟是臺灣的資産,當局已在檢討修正相關法令,從法的角度協助。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