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藏通史》課題即將完成 臺灣學者參與

2012年09月03日 10:4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承擔的大型、多卷本《西藏通史》撰寫工作將於2013年完成出版。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張雲、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林冠群近期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時透露上述訊息。

  這是一個歷時逾10年、兩岸藏學學者進行了系統、密切合作的課題,臺方專家擔任了分卷主編、編委會委員。《西藏通史》中,“民國卷”業已出版,其餘各卷有望于明年上半年出齊。

  在2002年的“海峽兩岸藏學研討會”上,兩岸學者就《西藏通史》項目的體例、史觀等進行交流,奠定合作基礎。在那之前10年的早期試探交流中,雙方雖然好奇但不能完全理解對方,學術往來一度中斷,但隨著往來的深入,他們發現彼此間有很多共識,如對西藏地位的認知、反對“藏獨”。

  臺灣藏學研究傳統延續自民國時期的邊政學派。20世紀30、40年代,由於民族、邊疆危機嚴重,中國社會各階層關注邊疆建設,具“救世”情懷的知識分子與有學術背景的政府官員組織了中國邊政學會並創辦了理論刊物——《邊政公論》,建立了邊政學這一新興學科。胡耐安、蔣君章、歐陽無畏等一代青年學者立志在西方帝國主義覬覦下保護邊疆完整性。1949年前後,該學派多位代表性學人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在政治大學邊政係為主的學術機構任教、繼續培養了一批批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人才。

  林冠群是邊政學派的後繼者。他認為,該學派通過地理、民族、歷史學研究,強調“是西方帝國主義到了中國邊疆後,從其利益出發主張多個地區跟漢人不一樣、應該要‘獨立’,造成很多問題”;在維護中國統一方面,邊政學派和大陸方面“有很多相同的看法”。

  但前些年民進黨當政時期的臺灣當局推行“去中國化”、不支援甚至排斥民族與邊疆研究,此外上一輩優秀學者相繼退休、辭世,林冠群説,臺灣邊政研究“眼看著後繼無人,情況很不樂觀、非常不樂觀”。

  儘管外界環境未如人意,兩岸藏學界仍在日漸常態化的互動中彼此獲益。以《西藏通史》的合作為例,林冠群認為臺灣學者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多元視角,並通過到大陸實地探訪、學術交流,消除了很多誤解,交流更回歸藏學研究本身。張雲也説,兩岸學界越交流,研究的路子越寬。

  目前臺灣藏學研究較為偏向宗教、藝術領域,尤其是人們為化解現代生活壓力而在藏傳佛教神秘力量中尋求依賴,而社會學、民族學等領域的藏學研究則呈現萎縮的趨勢。

  由於對藏學抱興趣的臺灣青年學者面對就業等困難,一些人在學成後到大陸西藏、青海等地大學任職。張雲和林冠群都認識的一位陳姓女生,自臺灣政治大學民族係畢業後,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取得民族學碩士、博士學位,以“活躍于田野調查、能吃苦”讓共處過的大陸朋友印象深刻,現已在青海民族大學正式任教。張雲誇讚這位青年老師“民族學研究做得不錯,近來還拿到社科基金項目課題”。

  當前良好的兩岸關係對兩岸藏學家來説都是福音。用張雲的話説,10、20年前雙方要達成共識,不能説沒基礎,但有一定難度,今天這一切就順理成章。

  大陸藏學研究正在取得快速進展,學術成果日漸得到國際藏學界重視。張雲認為其原因有三:重要藏學資料文獻不斷被發掘、整理,青年學者逐步成長,廣闊的藏區提供田野調查“活生生的”研究對象。林冠群也説,大陸民族學學術氣氛好,條件、影響力都在增長,因而有臺灣學者兩相比較而感嘆“我有點按捺不住,過來做研究算了”。

  作為唐代吐蕃史專家,林冠群與張雲共同主編“吐蕃卷”並承擔該卷5章稿件的撰寫。林教授告訴記者,《西藏通史》預估明年完成,目前,他要加緊進行的工作,是瀏覽各位執筆學者交來的稿件,把彼此間差異性降到最低、變成一個整體。

  《西藏通史》項目自2003年正式啟動,來自中央民族大學、西藏社科院、西藏大學、四川大學等大陸數十名專家學者加盟課題組,其中不乏王堯、周偉洲、巴桑旺堆、喜饒尼瑪等著名學者。該項目主體包含40多種資料彙編、10余種專題研究叢刊、8卷12冊《西藏通史》3個部分,工作目前接近完成,規模約達600萬字。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陳小願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