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的兩岸情緣
奧運會正在倫敦火熱進行中,海峽兩岸體育健兒在場上互相競爭,拼勁十足,場下則彼此學習,切磋技藝,展現了兩岸同胞深厚的手足情誼。
●英雄重英雄
本屆倫敦奧運會到目前為止,中華臺北隊已在女子舉重項目中斬獲一枚銀牌,而最有奪金希望的則是女子跆拳道選手楊淑君。
今年27歲的楊淑君是繼陳詩欣之後,中華臺北跆拳道隊又一名領軍人物,她也是大陸名將吳靜鈺最有力的競爭對手。由於兩人曾在多個國際大賽中有過交鋒,本次奧運會開賽之前,有媒體就曾預測,吳楊二人有可能再次會師決賽,因此,“吳楊之戰”自然成為兩岸女子跆拳道賽場上的一個期待。對於楊淑君的意外出局,衛冕成功的吳靜鈺遺憾地説:“其實我很想在決賽中碰到她,前一天見到她時,還和她説咱們決賽見。”
儘管“吳楊之戰”沒能如人所願,但兩岸對手在本屆奧運會上還多次上演“德比戰”。乒乓球男單準決賽中,王皓遭遇到臺灣名將莊智淵的頑強阻攔;兩岸羽毛球男女雙打也分別對陣。兩岸間的對決,最重要的是情誼和緣分。
●“陸漂”耀倫敦
乒乓球是中華臺北隊在奧運會上的重要奪牌項目,臺灣“乒乓球一哥”莊智淵被寄予厚望。一路過關斬將的莊智淵最終闖入4強,創下中華臺北隊參加奧運乒乓球男單的最佳成績,兩岸媒體都給予了這位連續參加3屆奧運會的老將相當高的敬意,王皓賽後高度評價對手:“發揮得很好,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尤其是第一局,他的搏殺非常兇狠。”
早在1991年,不滿10歲的莊智淵就跟隨同是乒乓球運動員的媽媽來到北京乒乓隊參觀,從1994年開始,莊媽媽又帶著13歲的莊智淵到武漢學球,接受高水準的訓練。兩年裏,母子倆租住在一幢樓房的9層上,沒有電梯,每天最少要爬3次,雖然條件艱苦,但這段在大陸的求學經歷,為莊智淵日後在乒壇的優異表現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互動求進步
自1984年起,兩岸體育健兒就開始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同臺競技,一起拼搏,兩岸體育界也開始了頻繁交流、取長補短的歷史。雅典奧運會女子跆拳道冠軍、中華臺北選手陳詩欣,曾到北京與大陸知名運動員一起訓練,相互取經學習;臺灣女子舉重選手陳葦綾,在來自遼寧的教練張嘉民指導下,奪得北京奧運會女子舉重48公斤級比賽銅牌。與此同時,大陸的一些弱勢項目如棒球和網球也聘請臺灣教練訓練隊員,以提高競賽水準。
兩岸體育界的互動和交流,有利於雙方取長補短、提高技能,從而共創雙贏,在國際體壇中佔據一席之地。我們真心祝福兩岸中華健兒在倫敦奧運會上大放異彩,揚威世界。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