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回鍋肉
材料:龍應臺 馬英九 文化部門
“做菜”過程:
2012年的龍應臺重回政壇。從年初接任臺當局“文建會主委”到當上臺灣當局第一任“文化部長”,她在島內重新掀起一陣“龍捲風”,與早前的龍應臺相比,如今的“二進政界”,華麗轉變身姿,比從前更有風度,更加務實。
回鍋肉,其做法是讓肉再次入鍋烹飪,肥而不膩,兩次的加工讓這道菜更加口味獨特,散發出回鍋前所不具備的口感、味覺和色相。文化局長如同回鍋肉烹飪中的第一次下鍋斷生,而如今這次“文化部長”,如同二次加料爆炒,更是讓龍應臺在位置上發揮地淋漓盡致。
她曾因犀利的文筆被臺灣民眾所熟悉,馬英九齣任臺北市長時期,親自前往德國法蘭克福,讓她受邀出任了4年的臺北市文化局長;她卸任後客居香港,先後在兩所高校任客座教授;馬英九連任臺灣當局領導人之後,龍應臺再度受邀在馬團隊中出任“文建會主委”。
上任之初,龍應臺就遭到一些人質疑,穿著球鞋赴臺灣立法機構質詢被人挑刺,甚至一個“托腮”的小細節動作也會讓議場“火爆”起來。面對爭議,久經“戰場”龍應臺從容應對。她選擇微笑以對,遇到不開心的話語,也選擇不再貿然離開答詢臺。
接任“文化部長”後,每每現身都被用放大鏡檢視,每次質詢,“立委”話鋒一次比一次犀利,希望可以聽到“作家”龍應臺對事務“針砭”,但龍應臺堅持,個人看法不重要,應該以臺灣社會共識為優先。
從犀利作家到淡定官員,龍應臺完全沒有靠犀利揮舞旗子給自己迎來掌聲,而是堅持,人換了位置,就必須換身姿。就像臺灣媒體提出的疑問:換了位子的龍應臺,有沒有換腦子?龍應臺一年來的每一個動作給了答案。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