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大陸記者臺灣嘉義聽海:別有一番天地

2014年08月04日 11:25:0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移動沙洲

  到了正午,潮水退去,正是去外傘頂洲的好時候。沙洲退潮時面積大約100公頃,從高空看,它形似一把撐開的雨傘,故名外傘頂洲。這是濁水溪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的沙洲,原本屬於雲林縣。不過在洋流作用下,沙洲慢慢移動,如今已經移到距離東石鄉僅10公里的外海,是名副其實的“移動物”。

  登上沙洲,前50米,是溫涼海水浸漬的淺灘,澄澈的海水下,海螺拱著軟足,在細沙中緩緩邁進。再行50米,沙面潮濕,海水並未從這裡退去多久,螃蟹在地上亂走,留下讓人捉摸不透的足跡。再往前就是燙腳的幹沙了。正午的太陽把這些從未著過海水的沙曬到發燙,赤腳走在上面,不得不連蹦帶跳,一路小跑,直奔這裡唯一的竹寮。

  據説早年間,沙洲上曾有幾十戶人家居住,甚至還有條路。隨著沙洲越變越小,如今只剩下一戶年事已高的夫婦住在這裡。現在他們也已搬回陸地,很少回來。門不落鎖,小屋隨人進出,鋪蓋和雜用品落滿沙塵,空留在此,任外來的尋奇者遐想,揣測。

  萬鳥歸巢

  太陽西斜,回去的路上,正好看到鰲鼓濕地的白鷺和朴子溪畔的萬鳥歸巢,甚是壯觀。鰲鼓濕地原本是臺糖公司的土地,因為地層下陷,不能再種甘蔗,就被廢棄了。沒想到,經過二三十年,這片被廢棄的上千公頃土地自我修復,變成亞洲最大,也是世界第七大濕地。

  5月土沃魚肥,白鷺三三兩兩立在水中,高蹺鸻信步在淺草裏,偶爾一隻夜鷺歇在枯樁上……來自花蓮的觀鳥者告訴記者,這裡從來不缺鳥類,“夏候鳥走了,冬候鳥又來,這幾年環境變化,一些候鳥甚至變成留鳥,長住下來。

  鰲鼓濕地沒有過度開發,鳥類和人也親近了許多,只要遊客留在車上觀賞,即便覺察到有人存在,鳥兒也不會立即逃走。

  天光將暗,倦鳥歸巢。各種鷺鳥紛紛飛回朴子溪畔的紅樹林。站在紅樹林近旁的步道上,可見碧綠的樹冠上停著上千隻鷺鳥。當地人説,這些鳥不過十之二三,“聽見樹林裏的鳥叫沒?樹冠下面還有的是”!

  茂盛的樹叢是鳥類理想的棲息地,鳥糞又滋養了紅樹林的土壤。濕潤的泥土裏,可見一隻只小洞,那是招潮蟹的“狡兔三窟”,稍一碰它們,立即縮下去逃之夭夭。

  蕭奕棋説,雖然東石不算富裕,也從來沒向外界大力行銷過,“生怕遊客多了,對生態有影響”。這就是他們想推介東石但又一直猶豫的課題。(本報記者 王 昭 吳亞明)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