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招報告》發佈;報告顯示,近年來高考錄取率快速增長,招生計劃無法完成現象普遍存在
日前,中國教育線上發佈了《2016高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綜合分析了近年來的高考招錄比、高考成績、高考改革及高等教育情況。
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分析,此次報告根據適齡人口統計以及在校生存量分析,認為未來一個階段,高考報名人數基本探底,可能呈現L形走勢。而高考錄取率呈快速增長態勢,招生計劃無法完成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包括江蘇在內的省份才會逐步調整招生計劃,以保持錄取率在合理區間之中。
與之相對的則是高等教育“千校一面”,在專業設置和教育品質上都需要提高。
高考
【分析】
高分考生、女狀元趨多
《報告》顯示,2008年時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歷史最高峰的1050萬人,之後急劇下降,2014年起開始止跌趨穩。
導致全國高考人數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齡學生人口的下降。“未來一個階段,高考報名人數將長期保持在低位運作,甚至可能更低”,陳志文説,根據最近10年一年級新生入學的情況分析,高考報名低谷剛開始,生源未來如中國經濟,將呈現L形發展,不大可能會是V或U。
生源持續走低的另一面,是高校錄取規模的繼續增加,高考錄取率呈快速增長態勢,但招生計劃無法完成的現象也普遍存在。例如北京本科二批次從2010至2013年,連續4年未完成招生計劃。日前因高招計劃調整備受關注的江蘇,也已連續兩年未能完成招生計劃。為把錄取率保持在一個合理區間,各地逐步調整了錄取規模,“如果不做調整,早就出現0分上大學問題”,陳志文説。
此外,《報告》顯示,雖然高考是目前我國大學最重要的選拔性入學考試,但是近年來試題難度下降明顯,考試區分度降低,高分考生越來越多,例如2015年北京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共計12605人,佔比率高達18.5%,創歷史新高。
同時近年來,高分段考生中女生多於男生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女狀元也居多。例如北京市2005年到2015年,連續11年文科第一名都是女生,2005年至2008年、2014年至2015年,女生更是包攬文理科第一名;重慶市2000年到2008年,連續9年的19名高考最高分得主中,僅有4名男生。
高校
【分析】
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全國高等教育在校人數達到了3700萬人,與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11.7萬人相比,增長超過了300倍,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特別是1999年高校擴招開始,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穩步上升,在2002年毛入學率達到15%時,標誌著我國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15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更是達到了40%,13年間每年平均增長1.92%。
同時,我國高校數量也在急劇增加。2000-2015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從1041所增至2561所,增長2倍多。
陳志文認為,雖然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領先於很多國家,但同時也有一半以上的本科學校,辦學歷史不足16年,在培養能力和品質的提高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2014年教育部公佈了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名單,英語、電腦科學與技術、法學等專業在“各地低就業率本科專業”中也多次出現,而這些專業都是當前高校普遍開設的,畢業生規模也最大,其中英語、電腦科學與技術、會計等專業的畢業生都超過10萬人。這種專業設置與大學生就業“倒挂”的現象,從側面説明瞭當前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
從設置的專業角度看,各大學區別也不大。陳志文認為,雖然生源危機已經影響到高校招生,但是還沒有觸及根本,“千校一面”的現狀還普遍存在。
改革
【分析】
半數考生“選考”化學
截至目前,已經有25個省份公佈了高考改革方案。從執行時間來看,目前只有上海、浙江、江西、北京、山東、天津、海南7個省份是原計劃時間內啟動施行新高考,有15個省份都是在2018年啟動施行新高考。
《報告》顯示,各地總體改革方向大體一致,考試科目均為“3+3”模式,英語一年兩考被普遍推行,逐漸實現不分批次錄取。
中國教育線上網上調查顯示,3.2萬個受訪者中,多數人比較看好新高考方案,但不看好新高考方案的也達到了29.73%。
雖然考生可自選三科,但是高考考慮到各個專業的要求,對選考科目提出了限制。《報告》梳理高考改革試點區上海、浙江公佈的2017年高考選考科目發現,如果選考物理,滿足高校專業選科要求的覆蓋率是最高的,分別為97.63%和91%,成為專業不受限制最高的科目。但在“選擇哪3門考試科目”這個問題上,化學成為了受訪者選擇最多的科目,比例為51.35%;而物理只排在了第三位。
另外,在本輪高考改革中,除了英語之外,部分省份對高考的選考科目也允許考生有兩次考試機會。從調查結果來看,超半數以上的受訪者明確會參加兩次考試,只有15.92%的受訪者明確只參加一次考試。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