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智慧集散 中關村創業大街網聚兩岸創客

2016年05月09日 15:58:25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品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先後入駐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共同演繹著中國式的矽谷傳奇。(你好臺灣網 圖) 

創業大街上的日常景象。(你好臺灣網 圖)

  你好臺灣網5月9日消息 (記者 程莎莎) 3W咖啡、京東智慧奶茶館、普華永道……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品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先後入駐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共同演繹著中國式的矽谷傳奇。

  即便不願意用“中國矽谷”來形容這裡的火熱景象,中關村創業大街聯合黨委書記、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宏波也還是為我們提供了這組數據:創業大街舉行的創新創業活動超過1500場,每週的活動不少於30場,參與人數超過15萬人次,累計孵化創業團隊700個,其中海歸團隊和外籍團隊超過100個。有375個團隊獲得融資,平均每家融資500萬元(人民幣,下同),總融資額達到18.75億元……

中關村創業大街營運公司負責人姚宏波介紹著企業發展的歷程。(你好臺灣網 圖)

中關村創業大街營運公司負責人姚宏波。(你好臺灣網 圖)

  如今,大陸各地的創業基地和眾創空間不斷涌現,而在兩年以前,“創客”卻還是一個只在創新創業企業或團隊內部使用頻次較高的詞彙。而就在那個時間點,曾經承載大陸圖書集散重要功能的海淀圖書城,卻已看到網際網路業態和社會經濟機構所發生的悄然改變,從而開始對龐大體量的自身進行業態調整和重新佈局。

  文化傳播變身為智慧集散

  海淀圖書城在上個世紀一度是北京最重要的圖書集散地,是大陸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之一。然而為順應創新創業發展趨勢,2013年3月,北京市提出打造“一城三街”,聚集高端創業要素。按照這一要求,在海澱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海淀置業全面推動海淀圖書城向創業服務業態升級,推動中關村創業大街建設。基於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原則,依託海淀置業的空間資源與硬環境建設經驗,發揮清控科創在創新創業服務方面的優勢,海淀置業和清控科創聯合成立中關村創業大街運營公司—北京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著力打造創業服務集聚區、科技企業發源地、創業文化聖地和創業者精神家園。

  從文化傳播到創新智慧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硬體方面,創業大街疏散了很多與創新創業業態並不緊密的企業,同時對硬體系統進行改造和升級;軟體方面,創業大街聚集了創新創業服務鏈條上的各種要素、企業和服務機構,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搭建出一個創新創業服務的生態圈。

  簡單孵化升級為精準對接

  2014年6月12日,中關村創業大街帶著10家創業服務機構順利開街,其中包括目前熱火朝天的3W咖啡、36氪、車庫咖啡等。在而後將近兩年的時間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創客團隊和項目匯集於此,截至目前共集納了41家創新創業服務機構,涵蓋了創業服務、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創業投融資、創業媒體交流等等創業生態鏈條上的各種要素資源。在創業大街整理運營和各家企業不斷發展升級過程中,這裡已經走出了洛可可、言又幾、拉勾網等一大批行業領域內的創新領軍企業。

  隨著創新創業整體業態的升級,創業大街已經從最開始簡單的創業孵化過渡到創業服務,而後又進階到創業生態功能,實現著快速演進。“創業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他們已經不單單滿足於創業服務這種基本需求,而更希望針對創業行業所在的領域實現精準定位,垂直對接。”姚宏波舉例説道,比如36氪的第七期孵化企業中,投融資率已經達到了97%,能有這樣的成績充分説明創業者對自身項目和想法已經更加切合實際,貼近市場。

  創業會客廳是大街上較為獨特的一家服務機構,由創業大街負責運營,“會客廳通過對創業者早期所需要的各項服務,包括法律、金融、智慧財産權、辦理各種手續、人力資源等等,以服務為紐帶,來連接各項資源,通過垂直對接讓這些創業企業儘快的運轉起來。”姚宏波如是説。除此之外,大街上整合的創業服務項目早已擺脫過去簡單孵化的服務功能,而是利用各機構的優勢資源對創業項目實現精準對接和細分,“北大創業訓練營依託北京大學高品質全覆蓋的培訓資源凝聚創業投資人和創業者、與英特爾合作的智慧硬體加速器,借助對方的資源教會創業者如何將想法變為産品從而走向市場……”

這裡承載著兩岸創客無數的夢想。(你好臺灣網 圖)

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創業大街已經集納41家服務機構。(你好臺灣網 圖)

  兩岸創客實現著落地生根

  開街近兩年的時間裏,街區先後接收了幾十位來自臺灣的青年朋友實習或考察創業。姚宏波説:“他們會把這裡的情況帶回島內去,到了寒暑假還會惦記著再回來。通過創業文化,兩岸青年已經通過中關村創業大街所形成的紐帶,緊緊聯結在一起。”很多臺灣創業團隊在短時間內匯聚在這條大街上,公平的市場環境,快速熟識的氛圍和人群,兩岸的創業青年在優勢互補中逐漸增強融合,汲取著對方身上的創業精神,也日漸形成自身獨特的創業文化。

  目前,大陸很多地方或政府機構都推出了諸如眾創空間或創業平臺這樣的服務機構來服務兩岸創客,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按照我們的經驗和原則,服務機構能做的是解決創業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加速和推進他們的孵化與對接,但絕不是代替他們去生存,更不會拔苗助長。”姚宏波特意強調,“我們尊重市場規律的選擇。依託創業服務機構的平臺效應,創業者和創業團隊應該更踏實的做好項目,增加成功的幾率,這就是我們的初衷和願景。”

  從過去二十年的電子一條街,到如今以“創新驅動”為名片的創業大街,這裡日漸成為創業企業的發源地和創業文化聖地。看著三五成群的兩岸創業者進進出出,姚宏波還有更多的期待,“希望這裡能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勾勒出他們成長的新世代”。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