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和臺灣銘傳大學共設“海峽商貿學院”,專業核心課臺灣老師教
●下學期開學,將招260名本科生,在福建安排本二批招生
“3+1”是啥?
福建高校和臺灣高校展開“3+1”的閩臺合作,即學生三年在大陸高校就讀,一年到合作的臺灣高校讀書。
“4+0”是啥?
大學四年都在大陸高校讀書,但將植入臺灣課程體係,專業核心課的老師也由銘傳大學選派。

銘傳大學廈門理工數字創意學院2010級專案班結業式。

廈門理工學院學生在銘傳大學交流實踐。
在廈讀大學,老師卻是臺灣來的——廈門理工學院和臺灣銘傳大學共同成立“海峽商貿學院”,開啟閩臺合作的升級版“4+0”試點,即把臺灣的課堂“搬”到廈門來,培養“一帶一路”和福建自貿試驗區所需的人才。
廈門理工學院黨委書記黃如欣說,這是理工學院支持廈門產業發展的具體體現。
昨日,雙方在理工學院舉行了“海峽商貿學院”簽約儀式,它將于下學期開張,招收4個專業260名本科生。
“4+0”模式有何優點?
教師:專業核心課臺灣老師連教四年
銜接:人才培養的連貫性更高
此前,包括理工學院在內的福建高校,已經和臺灣高校展開“3+1”的閩臺合作,即學生三年在大陸高校就讀,一年到合作的臺灣高校讀書。那麼,被校方譽為創新的“4+0”和“3+1”有什麼不一樣?
臺灣銘傳大學副校長王金龍打了個比方,“4+0”是“3+1”的升級版。“4+0”指的是:學生四年在大陸高校讀書,但將植入臺灣課程體係,專業核心課的老師也由銘傳大學選派。當然,諸如政治課等基礎課,還是由理工學院老師擔綱。
王金龍認為,“4+0”優于“3+1”的地方在于:過去的“3+1”,大陸學生只有一年到臺灣就學,大陸和臺灣教學的方式不同,課程設置也有區別,銜接上如果不協調,很可能影響人才培養的連貫性。
黃如欣是從更高的高度來考慮這一合作的。他說,目前,廈門市委、市政府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歷史契機,這對商貿、金融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認為,廈門理工學院作為廈門“本土大學”,歷來重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因此不僅不能“掉隊”,而且要努力“衝在前頭”,適應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支持廈門產業發展。
臺灣課程有哪些特點?
教材選擇:相當一部分採用歐美原版
課程設置:實踐性課程更多些
按照雙方昨日簽訂的協議,“4+0”試點專業的核心課程的教材和老師基本上都要從臺灣引進,某種意義上,相當于把臺灣的課堂“搬”到廈門來。
王金龍並透露,“4+0”試點專業的專業課的三分之一要由“空降”到廈門的臺灣老師來上,也要用臺灣教材。他認為,這個比例應該是目前兩岸合作辦學中最高的比例。銘傳昨日承諾,將派出銘傳最好的老師,至于教材,相當一部分則採用歐美的原版教材。
廈門理工學院一位曾經通過“3+1”到臺灣讀書的學生表示,兩岸在課程設置和授課方式上確實有所不同,大陸高校大部分安排理論專業課,而臺灣高校更多的是設置實踐性課程,基本上採用小組合作作業的形式,讓人感覺教學更加“實用”。
為什麼選銘傳大學?
經驗:臺灣在自由貿易方面較成熟
底蘊:銘傳大學是臺灣商科中的頭牌
為什麼會和臺灣合作?理工學院認為,臺灣在自由貿易方面的成熟度比較高,臺灣高校因此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辦學經驗。黃如欣表示,這類合作不只是臺灣老師過來上課,兩岸的老師還將在科研等方面展開合作交流。他說,我們最想學習他們的理念,譬如說,如何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從企業需求出發,讓學生與企業無縫對接。
那麼,為什麼是銘傳?理工學院表示,銘傳大學在臺灣以商科起步,創下“無銘不商”的口碑,成為臺灣商科中的頭牌。成立于1957年的銘傳大學的創辦人包德明曾是宋美齡的機要人員。
理工學院和銘傳大學的合作始于10年前,從師生相互走動的“1.0”時代起步,漸入佳境,終達“4.0”時代。據介紹,“海峽商貿學院”下學期就要正式開張,今年設立四個本科專業,即金融工程、財務管理、國際商務、電子商務等,計劃招生260人。在福建省,安排在本二批招生,本二批的志願從昨天開始,持續到25日18時。也就是說,考生現在還可以搭上這趟車。理工學院表示,今後將根據社會需求、辦學條件和試點成效,逐年調整試點專業和規模。(文/記者 佘崢 通訊員 徐麗麟 供圖/廈門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