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臺媒
台灣網10月17日消息 20世紀初,光緒皇帝欲派遣5名大臣出洋考察君主立憲制度,特製作9部典雅華麗的“國書”讓大臣轉達給各國皇帝。出發時卻被反對君主立憲的革命黨人吳樾實施“恐怖襲擊”一度阻止。寫有受傷大臣名字而未送出的“國書”因此留在中國。其中《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大清國致大法國國書》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于故宮“古籍與密檔”展出。兩部“國書”見證了清末“立憲運動消亡,民主政治初升”的歷史。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昨日,臺北故宮舉辦了《送不出去的國書》紀錄片首印式,用23分鐘影片介紹了這些國書送不出去的始末,同時發佈了介紹國書主題、滿文小學堂等4款App軟體。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實施君主立憲的日本獲勝,一躍成為亞洲強權。清朝政府欲推動君主憲政重振衰弱國勢,于光緒31年(1905年)派遣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及商部右丞紹英5大臣,分赴東西洋考察各國憲政。為此,清廷外務部製作國書請求各國協助5大臣考察需求。
事件經披露後,革命黨人吳樾擔心民主共和無望,在北京正陽門的出洋火車上裝設炸彈,爆炸造成載澤、紹英受傷,成功阻止出洋活動。但清廷懸賞3萬銀元緝拿兇手後,另派尚其亨、李盛鐸接替徐世昌和紹英,第二次出洋終於成功。
原本擬遞送給日、英、法、比利時的國書,因寫有原大臣的名字而無法使用,這些“送不出去的國書”,致英、法的國書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致比利時的國書原留故宮我不願,現收藏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大清國國書封面都有滌金龍刺繡,象徵“如朕親臨”,華麗典雅、流露大國風範,最上方是一條正面蟠龍,有“領袖翹首天下”之意,另兩條立身行龍護文,符合三角構圖美感,最下方是波濤磅礡,“國書”內容均以漂亮工整的楷書,書寫漢、滿兩種文字。(台灣網 普燕)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