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甲午戰爭120週年的反思,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表示,甲午戰爭推動了近代中國從“海防”觀念到“海權”思維的轉變,但日本後來基於民族主義的過度海權擴張,也導致了二戰日本的失敗。
17日至18日,中外百餘專家學者共聚黃海之濱的山東威海,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反思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捩點,它改變了東亞的國際局勢。從軍事角度來觀察,中國古代為重視“塞防”的國家,以海為天險,故“海不必防”。後來,在海防觀念影響下,才有了清代的海軍。儘管北洋海軍一度號稱世界第八、遠東第一,但仍慘遭日本海軍毀滅性打擊。黃克武認為,清朝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清政府只知消極抵禦之海防,而缺乏整體規劃、積極經營的現代海權思想。
更值得警醒的是,日本在甲午戰爭勝利後,開始進入真正的帝國主義階段,終至走向軍國主義。在思想上出現天皇的神格化、否定思想自由、主張對殖民地臺灣實施徹底的帝國主義政策,並鼓吹“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最終,使整個民族付出慘痛代價。
黃克武認為,清代嚴復對歐洲殖民帝國主義的批判,即開化之國應秉持“有權而不以侮人,有力而不以奪人”的王道思想,以及在“物競天擇”的世界之中對於倫理價值的堅持,值得深思。
[責任編輯:段雯婷]